- A+
中国人,到底有没有必要从小学英语?
这个问题,一直是教育界争论的焦点。
自从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许进提出“改革义务教育阶段英语的必修课地位,不再将英语设为高考必考的科目”的建议后,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人强烈支持,有人保持中立,有人极力反对,但由于经济实力、教育背景以及生活城市的影响,不同的家长们观点也不一,谁也说服不了谁。
有趣的是,其实很久之前,关于“学英语到底有没有用?”这一话题,就曾激烈讨论过。
2023年,一场关于“学
英语”的辩论登上了热搜第一,起因是一位网友发表了这样一条微博表示:
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英语都是一件废物技能。
此话一出,立即引发争议。王思聪随后发了一条微博“回怼”表示:
尽管出国可以用翻译软件,但这些软件并不能翻译出文化。
尽管这场原本还有探讨空间的争论最后演变成了一场“出没出过国”和“你爸没教好你”的人身攻击,但这也说明了大家对学英语是否有必要的关注程度。
那以后的学生们还要不要学英语?
学了有什么好处?不学又会如何?
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吧。
1、学英语耗时,学什么都耗时
在这次人大代表许进的提案里,讲到一个支撑论点:
英语教学课时约占学生总课时的10%,但英语只对不到10%的大学毕业生有用。
在他的观点里,主要考虑到的就是学习英语的投入合输出不成正比,故而要取消英语的高考地位。
然而,英语是一门语言,更是一门技能,耗时是肯定的,学什么不耗时呢?
亚洲飞人“苏神”苏炳添,我们只看见他在赛场上的风驰电掣,可是,他从初中开始,经历了15年日夜训练,汗水不知流了多少,经历了多少挫折和崩溃,才换来了赛场上那短短9秒83的辉煌。
世界冠军谷爱凌,我们只看到了她的种种耀眼的标签和人前的光鲜亮丽,却没看到她背后十年如一日的绝对自律和铁打不动的刻苦训练,她从3岁开始滑雪,付出了15年的时光,才换来了如此出色的表现。
更多像他们一样的运动员,练田径也好,练滑雪也好,哪个不是夹杂着汗水、泪水和伤痛,哪个不是数十年如一日地做着枯燥重复的练习?
最开始,所有人都是奔着冠军去的,可获得冠军的只有少数人,大部分的人仍旧默默无名。
这难道能说,因为耗费了青春又没能出人头地,其他人一开始就不应该学习这些吗?
当然不是。
学英语耗时,学什么都耗时,不能够因为用不上,比不过别人,就直接放弃。
好比数学,也有人提出过“除了买菜会用到数学,其他时候都用不到”,但却没人会提出因为数学太难又用不到而直接放弃学数学。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了一万小时定律。他认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无论学习什么,都需要时间,如果连这点都不明白,只是因为没看到效果而不学,那就是因噎废食了。
2、会英语的人,能接触到更多机会
其实,很多人支持学英语,不是为了要当翻译家、同传译者,更多的人是认为,懂英语,英语好的人,人生具备更多的可能性。
当所有人的能力都差不多的时候,多会一门技能,一门外语,也许就能让你脱颖而出。‘
会英语的人,比不会英语的人,能接触到更多的机会;精通英语的人,比只会说蹩脚英语的人,有更大几率去抓住这些机会。
细想我们身边的人,英语好的人,找工作是不是更容易一点?职位或薪水是不是更优越一点?
招聘条件中的"英语优秀者优先"是大写的不公平,对于英语不好的人,也只能望文兴叹了。
因为英语而改变命运最著名的,当是另一个人——杨洁篪,前任外交部长。
杨洁篪本是一个工厂的小工,其他小工没事就抽烟打牌踢球,可他偏就喜欢看英语书,坚持自学英语,为此还被其他小工嘲笑。
后来厂里来了一些英文材料,全厂每一个人看得懂,就杨洁篪看得懂,于是全厂一下子轰动了,所有人都对这个他另眼相待……
又过了一段时间,政府有个机关缺个翻译,听说这里厂有个年轻人行,就跑来把他借走了,再也没还回去过。
再后来,就有了在外交舞台大放异彩,为国争光的外交家杨洁篪。
知乎上,也有很多网友分享过自己因为英语优秀而获得更多机会的故事:
“大三时因为英语不错,被博士生导师挑中去做暑假实习,帮外国专家做翻译,这份一天赚100块的“肥差”不仅让我攒够了给自己升级笔记本电脑的资金,还让我结识了一群有故事的外国朋友,最重要的是,这份实习为我的简历加了很多分,为后面顺利找到人生中第一份工作打下了良好的铺垫。”
“去某 bat 大厂面试运营,之前没有互联网经验,只在某传统媒体实习过,后来被录用,听说是看中了,我曾经做过的数十篇英文报道,接下来需要一些口语好、且有新闻报道经验的人,跟进冬奥会项目。”
“考研时,我是进入面试的最后一名,后来问导师为什么要我,他说本来我的专业课成绩,稍低于前一名,但看我面试时英语说得好,而接下来会有很多对外项目,于是就要了我。
那是我第一次感谢自己,虽然平时考试不需要口语,但因为自己喜欢,一直没有丢下它,而它也在关键时候,拉了我一把。”
有人可能会说,今昔不比往昔,他人的路子不一定我们也能走,我们的孩子就是个普通人,英语再好也无用武之地。
可是孩子以后的发展,谁又说得清楚呢?
的确很多成年人,如果在国内工作,英语技能毫无用武之地。但对于孩子来说呢?英语赋予他们的是一种可能性。
我们不能简单地断定,因为这一项技能自己没有用到,所以孩子学了也没用,不能以自己走过的路,来决定孩子未来会选择的道路。
孩子的未来是无限的,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给孩子创造更多可能性,让孩子充分有能力选择自己的道路。
学英语,就是赋予孩子可能性最好的一个方法。
获得了这把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孩子想去哪里都可以。
3、学英语,是最低成本的弯道超车
对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和上层家庭拼财富拼才艺是不太现实的,唯—能—较高下的,就是时间和勤奋。
想要实现阶层跃迁,学英语不失为一条捷径。
在所有学科里,学好一门语言的成本是最低的,也是最容易的。
学乐器的,要有专门的乐器和老师教;学体育竞技类的,要有专门的场地和教练;此外,还考验天赋。
而学英语,不存在智力壁垒,肯花时间肯下功夫就行。
互联网让一切变得便利,也让学习变得便利,网上各种英语的资料唾手可得,很多免费的网站、app都很好用,不一定非得花钱去培训机构学。
相比以前有钱人垄断教育,少数人获得资源的情况,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对于有些人提到的“学英语太难了,浪费孩子的时间”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学任何一门技能,都需要长时间的刻意练习,英语相对其他科目而言,是相对简单的,不用做实验,不用花钱买设备,需要的只是付出努力。
在目前以高考为分水岭的大环境下,学好英语更容易弯道超车。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张桂梅老师,她创建的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21年有159人参加高考,9人上了专科,150人上了本科,本科率高达94%,这个比例相当高。
这些大山里的女孩们,论基础,论资源,她们都比普通孩子落后一大截,但她们都能在高考中突出重围,说明英语并没有成为她们学习的拦路虎。
如果取消高考英语,贫困地区的娃们肯定是没机会系统学英语了,这是少了一把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
而精英家庭自是有很多途径学好英文,这又是一种加剧社会阶层分化的工具。
只是为了少学一点,省点事,轻松点,损失的却可能是通过奋斗跨越阶层的机会。
4、当然,英语并非无所不能
虽然英语对孩子的未来有很大的帮助,但有些家长的考虑也不无道理,英语并非无所不能。
英语对于99.9%的孩子来说,未来生活都几乎用不上。
中考分流后,很多小城市有几乎一半的学生不能上高中,而去职业中学,那么考大学的人又少了许多,英语他们大概率也是白学了。
还有就是经济负担问题,想要学英语很简单,但想要学好英语却很难。如果学生不是特别有天赋,那除了时间和勤奋,还需要后天的金钱去弥补。
婴幼儿启蒙英语,小学兴趣英语,中学是英语提升班…这些补习班,哪一个都不便宜。
而且对于中国的新生代儿童来说,随着中国实力的强大,他们也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文化自信。
以前外国人来到中国,我们会羞愧于自己不会英语不能给他们提供帮助,现在外国人来到中国,很多年轻一代会很自信地说起中文,并且还会自豪地提醒外国人“在中国,你应该学一下中文”。
中国跃升为强国之后,世界各国也掀起了学习中文的热潮。
今年的冬奥会和残奥会上,泱泱大国文明,中华文化灿烂崛起,更是引来无数外国网友的赞叹,外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也越来越强。
这样的背景下,新生代儿童是否还需要从小学英语,就十分值得商榷了。
最后,回归最初的问题:以后的学生们还要不要学英语?
这个答案,需要大家一起去探索。
孩子从小学好英语确实有很多好处,但不可避免的是,我们也得看到英语教育的其他问题:性价比很低,时间投入多,学生能力不足……
这是教育的困境,需要改革需要解决。
总之,学英语的理由很多,不学英语的理由也很多。有些家长,即使取消了英语课,也会坚持让孩子学英语。
你认为孩子要从小学英语吗?欢迎留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