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辅导班到底有没有用

  • A+
所属分类:英语口语

什么时候开始学英语,如今好像已经不成问题了。大部分家长和老师都能脱口而出:当然是越早越好。

在“英语教育从小学开始”的理念指导下,大多数地区从小学阶段起开设英语课。一线城市的家长们往往不满足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从幼儿园开始,就热衷于选择双语幼儿园,也会考虑给孩子安排上各种各样的辅导班。

英语培训机构看准了这一市场,最早从孩子会说话开始,就有配套课程推荐。特别是每年暑假,这样的辅导班数量都会井喷。

可是,这些针对小朋友的英语辅导班,真的有用处吗?如果不上双语幼儿园,或是上英语辅导班的时间晚了,是不是英语水平就一定赶不上别的孩子了呢?会不会担心学英语影响孩子学普通话,学会了ABC却说不好āōē?

学英语越早越好吗

让孩子从幼儿时期
英语辅导班到底有没有用插图
开始学英语,早早地送孩子去辅导班,从语言习得的视角来看,这一切的背后隐含着一个目标和一个假说:“母语者水平目标”和“关键期假说”。

“母语者水平目标”是指家长们希望孩子的英语水平能达到母语者水平(本族语者水平),说英语时跟英语母语者没有差别;“关键期假说”是指一旦超过某个年龄,语言学习会越来越困难。

学英语越早越好的想法来源于对关键期假说的信奉,不管是熟读理论的教师,还是凭直觉认为应该如此的家长们,都认为要是孩子没有尽早学英语,万一关键期是5岁,甚至3岁,错过了关键期将会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就算不是,提早学总是没错的吧。

但其实只有满足了多项条件,家长们的“母语者水平目标”才能达成。关键期假说虽然在很多方面获得了证据支持,但这项基于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假说是否适用于第二语言习得,学者们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第二语言习得中普遍认为“关键期”是这样一个时期:在这期间,学习语言相对容易,通常也更容易达到高水平的成功,一旦超过了这个期间,大部分二语学习者几乎不可能达到与母语者类似的水平。

支持者们认为这是一个有关学习能力的问题。“关键期假说”是普遍意义上关于语言学习能力的假说,“关键期”描述的是一种限制的产生:随着年龄(生理成熟)而产生的有关语言学习能力的限制。他们所说的能力通常内在的,是学习方式上的根本不同,随着年龄增大将不具备以某种方式学习的能力。

年龄会对语言习得产生影响,包括二语情形中。越过关键期后,语言习得的方式会产生很大的不同:“语言接触量(exposure)和社会心理因素(比如动机、输入质量、所受的语言教育质量等)随着年龄的增大对习得影响越来越大。”

他们大多是乔姆斯基的支持者,做出这个论点背后是支持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UG)和语言习得机制(LAD),以及那个著名的问题,儿童怎么从有限的语言输入中获得了完美的语言能力。能从有限到无限是儿童的能力,随着成熟会消失,因此语言接触量、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会越来越重要。

对假说存疑的研究者们同样使用“学习能力”这个词,但一般不涉及内在学习机制,能够达到母语者水平或者接近母语者水平就可
英语辅导班到底有没有用插图(1)
以认为有着很高的语言学习能力。不同年龄的学习者处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但年龄不妨碍他们都能取得高水平的成功。

对于语言学习而言,更有用的不是研究“限制”,而是搞清楚哪些因素能够带来成功的二语习得。

从语言学习的结果看,很多成年后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也能达到母语者水平或者接近母语者水平,虽然不成功的学习者很多,但是研究中不应过分强调不成功的成年学习者。儿童学习第二语言也有劣势,比如效率。同时质疑某些方面(比如语音)没有严格的母语者水平,母语者也会偏移标准口音。

脑科学的发展逐渐倾向于证实“关键期假说”,同时批评者们的意见越来越值得重视。很大程度上,双方的关注点不同导致了研究方向的差异。支持者们是理论先锋,他们想要寻找具有广泛解释力的原理,与语言有关的大脑究竟发生了什么。

对假说存疑的学者们则提醒我们,现实中的情况要复杂得多。

第二个热门的争论在于关键期的具体年龄。不同的实证研究得出的结果相差甚远。斯蒂芬·平克团队的研究精确到了17.4岁,研究中以语法作为判断依据。基于语音的研究得出的关键期年龄会大幅提前,LONG,1990得出的结论是6岁。Selinger(1978)有个推测,语言各方面(语音、语法、词汇)有不同的关键期。

严格地说,外语学习是第二语言习得的一种,是指在非目的语环境中的第二语言学习,将假说延伸至外语学习,要考虑更多因素,争议也更大。

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在外语学习中语音习得存在一定的最佳年龄(即关键期或敏感期),过了这一年龄,说外语就容易带上母语口音(但并非一定如此),而语法、词汇等方面,并没有看到明显的最佳年龄。

——————————-

外语教学困难重重,外语环境下语言的保持并不理想。与关键期假说相关的研究大多基于二语环境,即那些实行双语制的国家,或是移民家庭孩子的语言习得情况,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拥有自然习得另一种语言的环境,而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接触第二语言。

中国的英语教育不是处在二语环境中,而是一种外语环境,出了课堂,几乎没有母语者社群,接触量非常有限,很难带来语言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幼儿时期多学的英语
英语辅导班到底有没有用插图(2)
能不能保持就是一个大问题,事实上如果没有人为创设一个类似于二语的环境,幼儿时期学习的外语不足以对二语能力带来质的改变,也很难保持。

年纪小的孩子会模仿也乐于模仿,对语音更敏感,但是幼儿时期毕竟认知能力有限,在词汇丰富度、语言复杂性方面无法超越已有的认知水平。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增长,词汇丰富度特别是篇章能力的发展会大大加快,加上学习方法等元认知能力的提升,学习效果不见得会差。

在外语环境中影响语言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接触外语的机会,语言不是一个学了就一劳永逸的东西,需要有使用的环境才能提升语言水平,如果没有环境保证孩子有机会持续不断地使用英语,英语水平只能不进则退。

开始学英语的年级小不等于学英语的时间长,最怕早早地给孩子报辅导班,每次的学习时间却很有限,只能断断续续地学,学了一年也只停留在最基础的东西上。

如果我们认同“关键期假说”的支持者,成人和儿童之间有学习方式上的不同。成人同样可以达到母语者或接近母语者水平,但学习的过程、内在机制不一样。但儿童阶段或幼儿阶段追求越早越好不会产生学习方式上的差异。

事实上有实证研究支持这样的结论:从语言学习的最终效果上看,青少年时期接触第二语言的时间先后导致的差异并不显著。Genesee(1987)在有关加拿大法语“沉浸式学习”项目的研究中,将从幼儿园或一年级开始引入法语学习的学生和从七或八年级开始引入法语学习的学生进行了对比,较晚开始的学生与较早开始的学生法语水平一样好,甚至更好。

家长的目标合适吗?

家长们的“母语者水平目标”常常无意识地简化为语音母语者水平,他们认为,就算孩子英语口音没法像英国人或美国人一样,至少不能像赵丽颖一样。

这其实也无可厚非。与语音相关的关键期,可能确实是最早的;另外,在一定年龄之前学习第二语言,语音上达到母语者水平的概率要高得多,也就是家长们经常说的发音会更漂亮。

不过,这却不是问题的关键,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发音仅是语言水平衡量标准的一个方面,语言各要素(词汇、语法等)的复杂性流利性准确性都值得考量。从目前英语在国际交往中的角色和中国孩子英语学习的目的来看,发音反而处于一个次要的位置。

说英语有口音,不是坏事。曾经听到一位瑞典同学对澳大利亚同学说:“我从瑞典来,听得出来我说英语带着瑞典口音吗?”澳大利亚同学回答他说:“我说英语带着澳大利亚口音,那位美国同学有美国口音。”

跟我们追求标准的英式发音、美式发音相反,在真实的国际交往中,不同国家的人们更加关注意义层面的交流,双方的口音只是一个附带的身份特征,只要能够让对方理解自己的话,语言的形式、什么样的口音不是大问题。

另一方面,英语母语者本身就有不同的口音,并无单一的标准母语者语音供我们来效仿。盲目追求口音,没有意义。

我们习惯于厌恶中式发音,对印度英语更是一脸嫌弃,明星在广告中说一句“土味”英语会遭到全网群嘲,用英语演讲的人内容再精彩,发音有点中式也会让听众失望。但事实上,英语已经不单属于英国人、美国人,或是其他英语国家,它更是一种国际间交流的工具。

我们不需要把它当作一种表演,展示自己模仿别人口音的水平有多高,也不需要为自己的口音感到不自信。真正需要仔细琢磨的,是用词和语法的准确程度,说话时的流利程度,以及其他非语言的却影响交际效果的因素,比如肢体语言、跨文化敏感度等。

或许我们可以说,找到自己的口音,是一件重要的事,而不是完美的模仿某种发音。说到底,没有什么标准发音,大家都是带着自己的口音在说话。

要不要早早地送孩子去上英语辅导班?

语音重不重要?要看学习目的。有些家长从小重视孩子的英语学习,是为了将来的移民做准备。为了融入移民国家,语音方面的追求的确很有意义,但如果英语学习的目的不在于移民,那么说的需要将远远小于读、写、听。

对于大部分普通中国人来说,英语学习的目的主要在于丰富接收信息的渠道,输入的需要远远大于输出,阅读英语论文、书籍,看英文新闻、电影、电视剧等,理解能力更加重要。因而,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真正有意义的目标不是让孩子拥有完美的发音,而是提升整体的英语语言能力。

除了语音之外,其他方面要达到母语者水平不需要那么早地开始学习(关键期晚,接触机会多)。为低龄小朋友们开设的英语辅导班,教授的一般主要是简单日常会话,受孩子的认知能力限制,一般停留在语音模仿阶段,对提升整体英语能力作用有限。

不要低估经济投入和精力投入。现实中,不管是出于移民的考虑,还是为应对目前社会上对英语口音的偏执,对于家长来说,我们几乎没有选择,只有抱着把孩子培养成中英双语者的目标,才有升学或求职时赢过别人的信心。

很多人认定了这一个目标,却低估了达成目标需要的经济投入和精力投入,往往半途发现无法支撑,上过的辅导班成了单纯的耗费却带不来收益,甚至更糟糕的是,使孩子丧失了学习兴趣。

想让孩子达到英语母语者水平,需要为孩子创设中英双语环境。能够达到这一要求的辅导班往往不会便宜,英语辅导机构为3-6岁幼儿提供的英语课程(英孚、vtalk、华尔街英语等的价格),每小时近300元,一对一价格更高。此外,一旦开始学习,为了保持优势就不应该中断,未来持续十多年的投入不会减少,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将是一笔很大的开销。

要找到一个适合且放心的辅导班也很不容易,优质的教育机构一般都在教育资源充足的一线城市。同一个品牌的辅导机构,在不同的城市教师水平也会存在巨大差异,即使都是外籍教师,很多辅导班的外籍教师并非英语母语者,本身无法达到本族语者水平。

还有的英语为母语的外籍老师,不具备幼儿教育的专业知识,课程设置和教学法不适合低龄儿童的学习方式和心理特点。这些因素都需要家长仔细考量,慎之又慎。

语言习得环境的创设需要家庭的配合。即使家长在经济上能够承受,家庭教育能否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习得环境也至关重要。家长本身的英语水平首先是一个大问题,相信大部分家长正是因为不具备良好的英语水平,才把孩子送到辅导机构。

不过单纯依靠辅导机构,一则学习时间有限,二则与语言学习紧密关联的心理因素往往被忽略。外语学习同样依赖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过早的辅导班学习如果没有很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会使孩子丧失学习兴趣,使外语学习成为负担。

那么家长们可以怎么做呢?

有条件且执着于“母语者水平目标”的家长,或是以移民为目的的家长。选择一个能为孩子创设中英双语环境的辅导班,拥有母语者师资,懂得幼儿教育,课程设置模仿自然环境中语言习得的过程,同时配合家庭教育,持续不断地提供这样的环境,将孩子培养成一个中英双语者或多语者。

除此之外的其他家长。在汉语占绝对优势的环境中,让孩子提早学外语,不如让孩子优先发展母语。母语为本,母语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外语学习。第一语言的扎实基础对第二语言的作用可能比第二语言教学更重要。让孩子同时学ABC和āōē也没有问题,在母语占优势的环境下,不会影响母语发展。

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外语教育从小学开始”,学校教育完全能满足需求,英语辅导班从语言学习的最终效果来看也没有太大作用,孩子不需要去上额外的辅导班,幼儿园是不是双语幼儿园也无关紧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