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目前英语公开课的反思

  • A+
所属分类:成人英语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对目前英语公开课的反思朱梓萌 张伊娜摘要:目前,随着各种形式的英语公开课展示、评比活动的开展,对于英语公开课的反思与评析也引起了英语教学界的关注。笔者通过对一次在南京举办的初中英语青年教师公开课中英语教师赛课时的课堂观察,在归纳总结前人所论关于公开课当中的问题与相应解决对策的同时,提出一些对于目前英语公开课中如何合理安排课堂内容本身,以及教师应具备何种素养的反思,以期对一线英语教师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而真正发挥英语公开课在英语教学中积极、正面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英语公开课;反思与评析
一、引言随着英语学科教学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对英语教学关注程度的不断加深,各种形式的英语教研活动,诸如公开教学周、师徒帮带、新教师汇报课、公开课等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其中,英语公开课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教研活动,有助于新的教学理念的推行,促进教师在专业方面的观摩、交流和进一步发展。然而反观当前的英语公开课活动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若不加以及时的纠正,将对一线英语教师的教学产生负面的影响。

二、国内有关英语公开课的问题研究总结目前国内关于英语公开课的反思与评析,发现当下的英语公开课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赵昌汉,2007; 张时信,2008; 陈惠民,2010; 崔月玲,2010)。
1. 公开课中普遍存在重“产出”、轻“输入”的倾向
当前英语教学中将交际型教学放在首位,认为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即交际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形形色色的课堂活动大增。但实际上,交际能力不仅指各种口头训练和活动,它至少要由四部分组成,即语法能力、语篇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交际策略。因此语言知识的传授应被看作是交际能力培养的最基本要素。“the first step towards the communication of meaning is the ability to interpret them.”即交流的前提是对于语言的理解,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英语学习缺乏基本的用语言交流的环境,很难学以致用。而当前一些公开课中这种忽视语言知识的教学,在课堂上打造虚拟环境,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实际上毫无意义的各种讨论、游戏与表演中,导致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两头落空的一些做法,值得深思。
2. 滥用鼓励与夸奖
在课堂上经常见到学生参与完成一项课堂活动后,教师不假思索地使用“good”或“very good”等激励性的语言,给予学生表扬。但是教师使用的评语非常单一,有的一堂课单单一个“ok”就反复使用数十遍。有的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频繁地使用实物进行奖励。英语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赏识,但并不意味着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而一味地表扬和奖励。在课堂上,经常有一些教师不根据学生所完成课堂活动的实际,随意的表扬或奖励。这实际上已经失去了评价的作用和意义。对学生而言,过多、过滥的夸奖会失去它包含的激励作用,也会导致学生对活动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评语的多样性,引入分层评价。同时,注意采取合理纠错方式,多用期待性评价。
3. 合作有形式,无实质
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往往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如教师在上阅读课时先呈现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然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说出答案,大家一起进行答案核对。而实际观察来看,一些教师只是片面追求小组活动这一学习方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问题不分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进行讨论。讨论的时间有时没有计划与保证,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教师就匆匆忙忙地结束了活动。一些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体现出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大多处在被动的讨论中,对于讨论问题的意义和实质不知其所以然,草草了事。对学生而言,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没有开展、引导好,往往就会缺乏平等的交流与沟通。结果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内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学习能力差一些的学生变成“陪衬”,更多的时候他们只是听众,在小组汇报时他们的意见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小组合作的形式真正成为改变教学方式的手段, 教师要注意不能把所有问题都拿来进行小组讨论,如果一切问题不分主次平均用力,只会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往往“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事实性、陈述性的问题成了讨论的重点。其次,对讨论的重点问题,尤其是一些开放性、值得探究的问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并为学生提供汇报他们意见和想法的机会。最后,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分组时要处理好“组间同质”和“组内异质”的关系,引导组内优秀学生、中等学生和后进生三者间的平等交流和沟通。
4. 辅助工具“喧宾夺主”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英语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能够同时被调动接收信息,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一定程度地提升。但在一些公开课教学中,有些授课教师误把多媒体设备当成主要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的设计一切围绕着多媒体放映展开,过分强调现象演示,用观看投影来代替教师授课,学生和教师被计算机“牵着鼻子走”,甚至出现没有多媒体设备就上不成公开课的现象。还有的教师追求华丽的视觉效果, 采用过于亮丽、鲜艳的色彩或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画面,反而冲淡了教学的主题,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上“喧宾夺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过度使用多媒体设备,屏幕投影的时间应合理设计、控制,力求达到少而精,使其在教学中合理地发挥“穿针引线”、烘托主题的作用,为师生互动、生生交流创造条件。也就是说,多媒体使用要适时、适度、适当。
5. 教法克隆创新不足
为了使公开课取得良好的效果,许多教师往往照搬他人的教法而不顾及自己的教学实际。克隆教案、模仿教法以及复制教具(课件),有的甚至连上课过程也仿照以往一些比较成功的公开课。许多公开课中都设计开展多种多样地学生结对子活动、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竞猜活动、调查活动、采访活动、讨论以及辩论等。开展一些课堂竞赛结果出来后,授课教师还要当场兑现奖品或在黑板上画上大红花等,以活跃课堂气氛。笔者听过的公开课中,阅读课最多,口语课其次,再就是听力课,而写作课甚少,想听到语法课更是奢望。有的教师为了上好公开课,甚至专门将阅读课预留出来。而“即使是reading课,为了展现学生在任务型活动中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取消了呈现语言(词汇、句型等)的步骤,似乎学生不学便会了”(刘道义,2006)。目前的公开课是“有内容,无创新;有他人,无自我”。如此观察下来,授课教师所选择的公开课内容多为容易活跃课堂气氛、容易组织师生或生生互动活动的材料;教学方法多为专家或同行指点,而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授课教师的教学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因此授课教师自身的优势实际上未能得到体现。

三、一次公开赛课折射出的对英语教学的几点反思笔者根据所观摩的一次南京市青年教师公开赛课活动,对我国目前的英语公开课产生了如下一些反思和感悟。
1. 教师要真正地钻研、吃透、弄懂教材
教师在授课前应了解教材中每个模块的“角色”,从而设定教学目标,且课堂一切活动要紧扣所设立的教学目标。以《牛津初中英语》教材为例,教师对其中welcome to the unit 部分要着重于三方面的准备,即情感、话题和语言。其中,情感上的准备包括兴趣的养成和积极世界观的引导。reading 1 部分着重于大意的掌握以及主题的把握;reading 2 部分定位在深化理解和语言的学习;grammar 教学重在form,meaning & function三个方面;main task 部分应定位在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如《牛津初中英语》8b的一节main task,教师将其定位在writing。整个教学设计以培养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展开:首先,在导入环节以一段自制的描述“hometown”的短片,给学生提供样本,对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有整体的理解。接着,让学生就“say some famous spots in nanjing”让学生讨论,集思广益,并将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成果写在黑板上,同时让学生作必要的记录。这就为接下来的写作做好素材上的铺垫。之后,教师给学生必要的支架结构,让其试着口头介绍自己的家乡。最后,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文章。并在之后给予当堂反馈。整个教学设计层层递进,服务于写作这一中心任务。
2. 移情
教师应从学生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移情(empathy)作为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语言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已为众多应用语言学家论及和探讨。二语习得专家布朗认为移情是为了能更好地理解对方而将自己的人格向对方人格的投射过程(the projection of one’s personality into the personality of another in order to understand him better)。教师要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明白“eliciting instead of telling”的道理,因为一节课的目的不是教师讲授了多少,而是学生真正能掌握多少。以一节牛津英语8b的main task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的后半段让学生“write a script about our hometown”。之后随机挑选了一篇学生的文章给予当堂的反馈。但是教师自己独自挑出了文章中的错误而后告诉全班同学,而不是以师生共同阅读发现问题的形式展开。这种以教师的讲解取代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的做法显然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做到真正的移情。
3. 去程式化
一切先进的多媒体或教学活动方式都只是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的辅助工具,其作用只是为了促进学生的理解。教师不能为了体现而运用。要去程式化,让课自然流畅。如: 在一节牛津8b的语法课上教师直接以“i came from da chang”的自我介绍自然而直接的导入“finding your way”的语法学习,之后展开的一系列活动都是目标明确地开展。整个过程简洁、自然。而反观另一节针对牛津英语8b的一节课reading 1,教师以08年汶川地震的视频短片导入“a charity show”。虽然地震和慈善活动相关联,但是作为导入材料和课文本身的关联性又不是很紧密。只是为了完成导入这个程式而设计,比较牵强。并且在之后的作业中“以关爱他人为主题设计慈善义演的宣传语”并没有对于知识点的巩固起显著作用,实效性甚微,程式化痕迹明显。任何活动,理念只有能恰当的体现教学目标,聚焦语言内容,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情况下,才是成功的。
4. 做比说好
语言学习不能仅仅
对目前英语公开课的反思插图
停留在“说”的层面上,新知识的教授完毕后,除了口语化的操练,势必要有笔头上的操练。以一节牛津英语8b的main task为例,教师在关于“some famous spots in nanjing”让学生进行brainstorming。这一设计能有效地刺激学生进行思考。然而这种活动只停留在口头层面,难以固化成果。因此在学生集思广益之后,教师应将学生头脑风暴集思广益的成果以板书的形式展现在黑板上,同时让学生做记录,以加深印象和思考。
5. 作业去形式化
作业担负着知识点的深化和迁移,保持和扩大学习效果的任务,并不是一节课在结尾处的点缀(李静,2007)。因此教师要重视布置作业,但作业的布置应该少而精,体现对整体教学活动的延伸和巩固,使其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点睛之笔,而不是流于形式的随意安排。
四、结语总之,英语公开课展现的是不同的理念和设计,它为广大英语教师提供相互交流、学习的良好平台。同时也肩负着对英语教学的一定的导向作用。一些公开课中一味追求“花哨”而失真“做秀”的行为偏离了公开课本身应有的示范、观摩作用。因此,英语教师应在一些新、老结合的多样化考虑下,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认识、情感着手,使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自然流畅并展现自身的设计特点,突出教学目标重点,从而发挥公开课应有的作用,推动英语教学的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1] 陈惠民. 由公开课引发的英语课堂教学问题的反思 [j]. 英语教师. 2010.
[2] 崔月玲. 对英语公开课的反思 [j]. 赤峰学院院报. 2010.
[3] 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展开.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李静. 新课程理念下英语作业布置探究.教育与职业. 2007(9).
[5] 孙孔懿. 教育失误 [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6] 张时信. 英语公开课教学常见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 [j]. 英语教师. 2008.
[7] 赵昌汉. 英语公开课:问
对目前英语公开课的反思插图(1)
题与对策 [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07.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1年第6期)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