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这是仔仔外公在听到我打算让仔仔学英语时的第一反应。
的确,仔仔的中文还有一些发音不清楚,但他的词汇量已经足够大,并不妨碍他学习另一门语言;
的确,中文已经成为一门足够有分量的语言,但作为流通语言的英语,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多年,非母语国家的大多数人仍然无法流畅交流,要让世界学会中文,需要多久?
在我们这代人的记忆里,学英语就是每天反复读李雷和韩梅梅,痛苦的背单词、背例句,学习枯燥的音标、语法,和无休止的考试考级。
现在还能捡起当年所学英语,开口交流的少之又少,就算是说着一口流利英语的外企中产,也并未真正感受到英语带来的快乐。
都知道英语重要,但是谈到学英语,就如谈虎色变。
我真正学会英语,是在泰国学习工作生活的几年,身边全英文的环境,让我浸润其中,词汇量和表达能力都突飞猛进——我必须学会,才能与人交流,必须学好,才能清楚地向别人表达我的想法和意见。
因此,于我而言,英语不是一门学科,而更像是一项和游泳一样的生存技能。
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的词汇和语言表达,没有痛苦的死记硬背,更像是自然生长进我的脑海里,不用刻意重复,却也不会遗忘。总结而言,学习的过程就像婴儿呀呀学语,浸润在语言环境中。
因此,没有错误的学习目的,只有错误的学习方法。
0-6岁是孩子学习语言的黄金期和敏感期,过了这段时间,孩子学习语言的能力会慢慢下降。
从仔仔1岁多开始,我会给他读一些英文绘本,让他听到中文以外的发音。
英语启蒙也可以运用点读笔和书籍、英文动画片,或者app,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选择和渠道,即使英语基础薄弱的父母,也不必过于担心。
三岁这一年,除了在家的日常学习外,我还选择了带仔仔到国外的国际学校游学,以及参加专业英语教育机构课程两个方式,改变以往的单向输入,变成输入输出同步。
两周完全浸润英语环境的游学,让几乎零基础的仔仔有了很大的进步。
比如他会
主动看儿童视频app里的英文动画片,告诉我他要学英语;
对着我学恐龙叫,说自己是dinosaur;
告诉我elephant和monkey喜欢吃banana;
指着小蜘蛛跟我说他害怕spider;
可以区分school bus、fire truck、police car这些最爱的车车;
在机场帮我找值机的A区、D区,而在此之前我都不知道老师上课教的英文字母他竟然记住了;
陪我到学校给学生开班会,本来安静地坐在旁边,突然开始唱“ABCDEFG,满天都是小星星”惹得全班大笑。
关于这次游学的更多体验和收获,我之后会写一篇详细分享,这里先说一说我对英语教育机构的选择。
去年年底我带仔仔体验了一家美国教育机构的8节试学课,每周两次课,四周完成,外教和中教结合。课程不错,但坦白说上完后收效甚微。
我认为一周两次的英语课课程设置并不太适合幼儿,幼儿学英语还是应该以环境浸润的方式,与其每周两次花钱上课,不如每天在家用半小时到一小时陪着孩子读绘本,或者用点读笔、英语app学习有意义。
而多数的双语幼儿园和幼儿英语班,都是一周两节英语课的课程设置,我认为意义不大,所以最终选择了一所每周五全天入托的英语幼儿园,从早上入园到下午放学,全天的活动、作息安排和课程都是英文,等仔仔上一段时间后,我再根据他的情况汇报成效。
很多父母都非常重视孩子的英语学习,但如果只是把教孩子学英语的任务寄托给教育机构,而无法在家为孩子营造一个学习英语的环境,让孩子产生“英语只是上课用”的心态,下课就完全“抛诸脑后”,那么上课的意义真不大。
语言一定要浸润式的学习,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我的闺蜜Y,在孩子出生前报了成人英语口语班学习,孩子出生后,又参加了幼儿英语启蒙的课程,自己学会后与宝宝英语交流,为孩子营造英语的氛围,方法很值得借鉴。
我的教育观念里,孩子可以不上早教,可以不参加很多兴趣班,但是英语一定要学。
学一些英语,当他面对不同肤色的小朋友,至少不会像从前那样害羞
的躲在我的身后,而是大方地走过去加入他们的游戏。
学一些英语,当他某天走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至少不会因为听不懂、不会说对方的语言而怯懦。尽管面对不熟悉的一切,但至少会多一分安全感。
未来人与人之间的链接,会更加密切,因特尔像一座城市,把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人链接在一起,微信突破10亿用户,Facebook链接15亿用户,而这些用户不分地域不分语言。
我希望能为孩子的未来,创造多一份链接的可能性,多一些选择自己生活的能力。
有句话说:命运命运,父母给了命,孩子自己走完运。
父母只是孩子人生的领路人,走到分岔路
口,把人生的钥匙交给Ta,让Ta自己打开一扇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去体会、去经历、去感受短暂人生的多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