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近日,国际细胞生物学领域经典期刊Journal of Cell Biology(《细胞生物学杂志》)刊发了对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学研究院、生命科学学院钟波课题组的专访,题为“Bo Zhong: Captive by the viral immune escape”(《钟波:沉醉于病毒免疫逃逸研究》)。
钟波课题组主要从事感染免疫与炎症反应分子机制与靶向干预的研究,发现了泛素化与去泛素化修饰在调控病毒免疫、炎性疾病与肿瘤发生转移等过程的关键作用,揭示了相关机制,并从概念上证实靶向干预相关关键信号通路可作为治疗感染、炎症与肿瘤发生转移等疾病的潜在方案。
免疫逃逸?听他说
关于病毒免疫逃逸这一专业学术性极高的课题,钟波给出了形象化的解释:想象一下,当一个病毒发现自己所感染的宿主,比如人类,已经产生了针对病毒自己的免疫反应时,为了生存,它就不得不创造出一种反抗这一免疫方式的机制,这就是免疫逃逸机制。
▲钟波教授指导学生做实验
通过对这种机制的研究,可以对病毒性疾病以及非感染性炎性疾病等有更深入的了解。例如,细胞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毒核酸,从而“感知”入侵的病毒,激活信号级联反应,导致抗病毒免疫与炎症反应。这类受体也识别宿主自身的核酸,激活类似的信号通路,导致自身免疫。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钟教授给出了两个例子。
一个是Aicardi-Goutieres综合征(AGS),通常由于患者体内的核酸酶发生变异所导致,相关突变使得患者体内核酸积累,激活模式识别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促进炎症反应与自身免疫。另一个例子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一部分患病者体内DNA与DNA抗体结合沉积在皮肤或肾脏,导致血管炎与肾炎等炎性疾病。
▲实验室里的学生做实验
通过这两个例子,钟教授解释道,这类疾病并不是病毒感染造成的,而是由于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出现了问题,导致本来应该清除的物质积累过多,激活免疫系统,最终引起炎症反应与疾病。对这类疾病的研究与对病毒性感染疾病的研究相辅相成,是钟波教授及其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方向。不过,钟波教授表示,他实验室主要开展病毒免疫与自身免疫的基础研究,距离到临床上的疾病治疗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英语→生命科学,热爱不减
热爱终会得到馈赠。回望求学之路,本科是中国地质大学英语专业的钟波,利用周末时间修读武汉大学生物科学双学位,学习生物学基础核心课程,逐渐发现自己对生命科学感兴趣,报考研究生时就选择了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这也是他从事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开始。
研究生期间,在导师舒红兵教授的指导下,钟波逐渐了解相关研究领域
的关键科学问题,并学会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学习与实践的螺旋式上升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他不断督促自己进步的态度,也映照在他先研究感染免疫、后来转到非感染性炎症、再到肿瘤免疫的研究历程。
在美国博士后研究期间,钟波跟着导师董晨教授做泛素化与自身免疫的相关研究,回国后他也从这一领域开始着手,并进一步深入探索了泛素化与去泛素化修饰在调控病毒免疫、炎性疾病与肿瘤发生转移等过程的关键作用,揭示相关机制。随着研究的兴趣和经验的累积,他也在瞄准更多需求,不断拓展自己研究边界和研究领域。
勤奋,是第一要义
研究生期间,在钟波眼中,导师舒红兵做学问严谨有致、工作认真勤奋、洞察力敏锐,每当看到一个实验现象,会循循善诱地指导大家看到现象后如何解释、如何推断、如何解读,从而在几个推论中确定能支撑现象的结论。
在博士后期间,导师董晨教授给予他非常大的支持,在课题遇到瓶颈的时候总是鼓励他多探索,不断尝试,并毫无保留地提供实验条件与资源。这份严谨、踏实,让钟波受益很深,他始终秉持着在两位导师身上彰显出的做研究的科研精神、对学生的关爱与支持。
如今,在担任博士生导师的钟波看来,培养学生第一要素是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导师是学生最直接的参考,“要求学生勤奋,自己就应该更勤奋”,这是他的态度,也是他坚守的承诺。刚参加工作时,钟波一个星期有六天甚至六天半的时间都泡在实验室里。现在只要在武汉,都会到实验室来,出差回来的第一件事也是去实验室,即使是中午的飞机出差,早上也要带着行李箱来实验室。
除了以身作则,主动关怀也是他对学生的负责,考虑到学生在实验进程中可能会遇到方方面面问题和需求,他常常关心学生的科研进展,无论是仪器、设备、试剂问题,还是资源获取渠道,他都一一为学生解决。
在实验室谈到学术的时候,大家是非常严谨,非常严肃,非常认真,每周的组会,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钟波都会严格指出,教他们如何汇报实验进展,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而在实验之外,钟波也是个幽默有
趣的家长,和学生们一起吃饭、打球、团建…… 氛围十分融洽、愉快。
脚踏实地,探究感染机理
谆谆教诲,传授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