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教对国际教育真的重要吗

  • A+
所属分类:商务英语

王梅是北京新东方学校国际教育项目部总监。以下这篇文章是她遍访十余所国际部和国际学校外教的总结和分析。

我家最近产生了一次争论,每个人的观点都不一样,互相说不通,一家人脸红脖子粗嚷嚷起来。争论的是要不要让外教给我女儿Mia上课。

这个争论的复杂性和激烈程度远超我的想象,也让我思考,外教在中国的国际教育中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对于外教,最常见的感受与言论是:

-外教没有必要,都懒,也不太负责,下课就不管了。

-来中国的外教都是在国内待不下去的,质量肯定差。

-外教比较水,就是让孩子开心一下,实质性的东西学不到。

-找外教就是图个语言优势,真正的知识还得中教来。

由于工作,我们与国际学校的老师们接触较多,也包括一些外籍专家与教师。本文是在与不同外教沟通与访谈后成文,希望通过他们对中国国际教育与中国学生的看法,让您思考是否要让孩子选择国际教育。

我觉得,这些外籍教师,首先是教师,其次是外国人。选择做教师的,就没有希望学生不好的。如果有,也与国籍无关。尤其学科类教师,专业技能与学术成就,是大多数老师的底线。其次,无论什么国籍,能点燃孩子的热情并成就孩子,就是好老师。成长于不同教育背景,就注定了中西方教师很多维度的差异。这两者本身没有优劣,只是不同。

01

外教是否必要?

国际教育,是否意味着必须由外籍教师来教才算国际?

对这个问题的争议,以两所北京顶级国际部为代表【实验国际部】和【十一学校国际部】。实验国际部1位外教,最少。十一学校国际部近80位外教,最多。这代表了两种办学思路和两类家庭选择。

清华附稻香湖外方校长何道明是个地道的中国通,26年前来到北京,开始研究中国的本土教育制度与基础教育,原打算两年以后回美国继续自己的课题,没想到遇到一系列中国教育改革,他非常感兴趣,于是就一直留在了中国。他认为国际教育与课程、教材、教师国籍关系不大,真正国际的是授课方式。

他说,中国教育的特征在于中高考要求高,以中高考为目标的刷题-标准答案-考试,成为了本土教育的特色。美国教育的特点是通识liberal和全面holistic。他举例说,自己当初被大学录取的时候压根没有AP,以此说明,美国并不是根据一个大考或仅靠几个考试成绩来决定是否录取的,而是这个人本身更全面的考试内外的能力。

这种教育特征,使得美国式的课堂不是刷题式的,而是更多元的评价方式与更深层的学习思考。是否能够参与研讨、是否能够深层次思考、是否能够陈述观点、是否
外教对国际教育真的重要吗插图
能够产出论文,甚至是否能够发掘自身热爱与特点,才是最重要的,超过考试分数这一项指标。

何校长讲自己教过一个中考状元,高一全年,都必须用来改变这个孩子对学习的认识,彻底从刷题-标准答案-考试的模式中走出来。一年的训练全部都是必修课,从怎么学习到怎么上课,再到怎么去思考。这个孩子的第一次论文课拿了C,完全无法接受,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学业上的打击。给C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没有思想。

“从写100-200词的中考作文,到一个正式的论文,需要有思想,但没人告诉这个孩子怎么使用自己的思想。”所以,无论这个孩子多么聪明,高一都需要学会课堂为主、假设为主与科研为主的学习方式。

02

什么样的孩子适应或不适应外教?

北京四中国际校区授课10年的外教Aaron Peterson这么回应:在考试之外也有自信的领域、愿意全身心投入这些领域的孩子更适应国际教育。

例如,一个擅长且乐于交朋友、能引领同伴的孩子,不会因为自己的这个特质在任何纸笔考试中赢得分数,但却是难得的宝贵品质,容易被国外大学认可。因为国际教育使用更加全面的评估体系,这个体系不仅包括了传统考试,也包括了个性评估和活动评估。孩子们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有更多的投入,也会更容易被看到和被发现。

什么样的孩子不适合呢?他认为,只追求高分的、内驱力弱的学生,在国际教育中会倍感压力。比如,一个学生如果希望明确被告知怎么做可以得到考试高分,并习惯在安静的氛围中通过做题来稳步达到考试要求的,会在国际教育中比较迷茫。因为国际教育体系下,考试导向的练习很少,考试分数的获得也充满不确定性。大学的录取标准也是这样。

另一位国际部外教老师的答案也有相同之处。他说,不适应的学生,往往是“在测试中表现不错,但课堂讨论无法回答问题”。

Some students may succeed in other aspects such as quizzes, tests, and homework but may have difficulty
外教对国际教育真的重要吗插图(1)
answering questions during a class discussion.

北京王府学校初中部副校长Jonah Carpi Olken-Dann是哈佛大学教育政策与管理专业硕士,对于什么样的孩子不适应国际教育,他的回复是“一个只是被动听,而没有内在的欲望去研究和探索周边世界的学生,在国际教育的环境下会不适应。”

Students who are content to simply sit and listen without that internal desire to research and explore the world around them will not feel very comfortable in a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etting.

从外教的答案中不难看出,他们所主导的国际教育课堂是以探索-研究-激发为主的。

我们最近组织了一场外教模拟交流面试,14校19位外教与137位学生进行了一对一模拟面试,发现语言本身不是外教关注的第一位,在能够交流的前提下,外籍教师更重视思考与观点,聊不下去基本是因为学生没想法,所以没得说。

我听了听,外教喜欢问、但学生说不出来的,集中在:

-你觉得新冠疫情是暂时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还是产生了永久的影响?

-AP考试调整为线上了,你觉得中考会变成线上吗?

-你在意别人的看法吗,你觉得我们应该介意别人的看法吗?

-你认为一个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能给我一个独立思考的例子吗?

-你觉得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如果你能活1000年且有无限的乐高供应,你会用来组建什么,为什么?

我的同事观察到一个细节,大多数外教都问了一个问题:“你有什么问我的吗?”,而当天参与活动的孩子们几乎答的都是,没有。她印象中,只有一个孩子问了“你从哪个国家来?”,应该是出于礼节性提问吧。

03

中教可以用国际教育的方式来授课吗?

可以。但是,外教除了有语言优势外,还有一点更重要,不会轻易改变。

中教在授课方式上可以国际化,但如果家长反对,便难于坚持。我们一位托福老师因为上课把桌椅摆成圆圈,让学生通过抢答和小组讨论的方式上口语课,被家长投诉。二话不说,迅速改回传统课程模式。

外教自己当初是不刷题的,因此会是更加决绝彻底地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不会轻易被家长或校方改变。

比如他们很难理解家长提出要给钱修改GPA学分,也不会被家长求情的眼泪所打动而改变规则,显得更加冷酷无情。

这一点,在我与王府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Alex Gould的谈话中,也被印证。作为一名在亚洲地区授课16年,在北京授课超过8年的英籍教师,他认为中国家庭在国际教育中遇到最大的障碍、也是自己作为外教遇到最大的挑战是:我们要努力让大家知道,整个学期每一节课和每一份作业都是很重要的,而不是只有最后的考试和分数重要的。这不是说考试和分数不重要,只是真正能让学习进步的事情往往在于平时。

说这句话的时候,他无奈的微笑,但更多的是坚持自己的标准与方式,因为这是他一直被教育的方式。

我们听到过不少学生与家长抱怨学校外教的死板,比如因为作业格式要求PDF而自己孩子提交的是word文档被打很低的分数。

外教也常认为中方的一些要求无理,比如随时回复家长微信,而不是使用邮件往来。

国际学校校长对于如何让外方老师适应中国家长,是很大的挑战。

面对以上问题,那些从国外归来的、能用中英双语授课的中国老师就显得更具灵活性。

04

我的孩子能适应国际教育的课堂吗?

我曾问一个外教,内向的孩子能适应国际部或国际学校吗?

他对此感受颇深,认为中国家长与孩子对国际教育最大的误解就是:西方教育=大胆外向。

他说,“西方课堂上也有害羞的学生,我自己就是其中之一。一个好的学校或能教会孩子去爱自己,在任何一种教学模式下都可以感觉良好。这一点,无论东方学校还是西方学校,都是通用的。”

One of the greatest misunderstandings I see from parents and students is that Western education means “be outgoing”. Certainly, Western classrooms have shy students, too! (I was one of them!) A good program and a good school will teach a student to love themselves no matter what and feel good about any style of learning; this is true of both Eastern and Western style schools.

为了让国内学生更好地适应国际教育,常见的做法是去“融合”。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中外方校长和教师团队相互合作。

中方校长和外方校长在各自的领域供货,提供专业帮助。比如,外方校长负责国际教育的实践,中方校长则负责中式传统教育中的精髓,包括主要的家校沟通。这种方法可以获得各自教育传统下的优势。

比如外教认为中国学生的特点与优势的三个关键词是:勤勉坚韧、重视结果和尊师重教。关于尊师重教,一位国际部外教提到,从上课坐姿到寻求帮助,孩子们都彬彬有礼,甚至在学校的过道里遇见,还会鞠躬行礼问好。这样的礼节是受到欢迎和认可的,是中式教育的优势,也是中方校长关注和引导的。

第二种,文理分开,各自发掘优势。

文科用外教、理科用中教做双语教学,在国际部更为常见。

文科科目没有标准答案,更加注重思维与思考,这类科目由外教主授,在授课方式国际化的同时,也最大化的发挥出了语言优势。四中国际校区外教老师Aaron的谈话中,他提到自己喜欢收集并制作hand-scroll,在课堂上就这个内容深入挖掘并展示经典作品的时候,学生会被文学艺术和历史沉淀的美好打动到流泪。拥有这样的课堂享受无用之用,本身就是一种奢侈。

一名学生说,自己在选国际部的时候,会看各个学校授课的书单,外教的选书也帮助决定自己的择校。

理科则中教为主,尤其数理,是传统强项与优势科目,毕竟让一个外国人教中国孩子数学,好像说不过去。今天我面谈的孩子一直在国际学校读书,高中却坚决要回到公办国际部,原因就是孩子数学方面有极强的天赋,“就要中教,中教教数学才能弄好。”尤其涉及到竞赛,金牌教练都是刷题强将,这种钻研与扎实的劲儿是中国家长希望孩子具备的。

一次我陪一位中国数学老师去一所国际学校教研交流,这位老师做了简单的课程切片展示,包括解题思路、最优解法和练习测试等全部内容。讲完后,外方校长的问题是:如果班上的学生就是不会做,怎么办?这个问题困住了这位中国数学老师,怎么能不会做呢,我们都是这样一步一步做题过来的。不会做?那就再多做一些,做着做着就会了呀。

但也有学校坚持外教教授理科。我听过二中国际部的一次选课会,AP微积分老师是一名美国外教。他热情洋溢地邀请孩子们选择自己的课程。整个过程中,他用生活中的例子做解释,引起大家对微积分的兴趣,全程在阶梯教室里前后走动,吸引注意力,激发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和思考,同时明确选课的两个要求:一个是喜欢,一个是坚持。

我听那个外教讲微积分时的感受是:如果一个理科外教认可中国的刷题,同时还拥有国外的启发式教学的特点,不断激发学生对理科的热爱,用兴趣和热爱去抵消刷题带来的挫败感,那么,外国人教理科也很好,这不是国际教育追求的“融合”吗?所以滑稽的是,我家那场激烈的争论里,唯一的共识竟然是外国教师教数学更好!

05

外教在中国的教学是孩子留学的提前适应

我妈在国内传统中学教书30多年,一点也不纠结自己国家的教育好还是人家国家的好。她说,如果要去人家的国家留学,就按人家的来!

这样看来,既然要留学,那么中小学阶段在国内的、真正的国际教育,就是留学的预备课和基础课。

有的国际学校强调知识本身而不强调国际教育,甚至不强调用什么语言,更别说用什么方式了。数学就是数学,加上英语词汇翻译一下,就是国际数学了。物理就是物理,别管AP还是A Level,学明白了看得懂能考过就有国际水平了。这种方式的本质是中国教育,对未来留学的适应不利。

关键是,打算在什么阶段接受这种预备和基础?

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还是六年级、初一,或者高一?

何道明校长的话说,国际教育选择需谨慎,没有回头路。一旦进入国际教育,再回中高考轨道就很难了。

最近,一些国际学校的家长想转回公立,觉得国际小学5年下来孩子变得散漫又自我,妈妈们着急又无奈,纷纷发问:国际教育到底有什么好处啊?

国外和国内是两种不同的培养思路。前者是发掘发现,自我探索与成长;后者是教授知识,在做题中感悟。

我时常想,一定也有不喜欢本国教育的外国小孩,来中国觉得真好,没有废话上来就是硬核的知识点和向学科深处走去,不需要知道从哪儿来怎么回事,知道了又能怎么样呢?nerd书呆子这个词,是国际教育里不接纳的,因此有极强的负面色彩。这只是与美国教育不相符的思维和学习方式而已。如果这样的nerd小孩儿在中国长大,一定如鱼得水。

06

适应外教课堂需要多久的过渡?

用英文日常口语交流不难,但在学术场景下就难了。

外教对于学生的语言适应非常包容和有耐心,他们认为这个适应期一般四周到半年。一位外教说,自己最尴尬的是和高一新生开玩笑,他们都听不懂,后来就学会了,等下半学期再讲笑话,大家才笑的出来。一些具体语言问题,比如口语里的语调节奏、写作里的语法问题,例如常见的时态混乱等,需要更长时间来解决。

真正的困难还是在学科学习上,包括专业词汇、深度阅读和学术写作三项。

以词汇为例,一位外教老师详细说明了难度。

词汇分为三级:

级别1-基础词汇,如bird、eat。

级别2-学术词汇,如coincidence、absurd。

级别3-专有名词,如fauna、interquartile range。

最大的挑战是从级别1到级别2,需要跳出舒适区,熟练习得并应用学术词汇,才能保证基本的学科表现,例如完整阅读、写作任务,或课上用正式学术语言完成课堂展示。级别3则是在高年级课程,例如AP课程中必要的词汇,这是未来大学专业学习需要掌握的。

在我与他们的交流中,可以感受到,思考能力、学术潜力与沟通意愿才是是否能够达成教学成果的关键。语言本身,反而是最容易解决的问题。

07

国际教育给孩子们带来什么?

我以这位外教的回答,给本文结尾。

不想去翻译,而是用我的理解说一下。然后把他的原话放在后面。

国际教育不是让孩子们变得更外向,而是更加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国家,了解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在国外学习和工作,是给自己一个全新视角,让我们知道全世界的人都是一样的。我们都会爱,会恐惧,会吃,会睡,会庆祝。尤其如今太多时间和精力都被用于强调这个世界的不同。接受国际教育的孩子会被那些联结人类的美好所打动,无论这些美好来自什么国家、什么文化。

Speaking personally, I didn’t really understand myself, my home country, or my place in the world until after I moved to China. Studying (or working) in another country allows you to take a step back and look at your life from a new angle. People who live in one country their whole life usually don’t understand that all people in the world are fundamentally the same; we all love, fear, sleep, eat, celebrate. So much time and energy these days is spent on focusing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Students who get a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re excited by all that connects us and the beauty of being human, regardless of country or culture.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