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我一直都知道木子君是一个英语极度牛X的学霸,我知道她考的是最难考的外国语学校,了解她雅思只考了一次,听力8.5分,口语8分就奔赴了英国留学,更看过她翻译的英文小说,但今天小编才知道,原来她13岁才开始英语!听到之后,让我们这些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最后沦为只懂得HANMEIMEI和LILEI的人,情何以堪!!!不说了,大家赶紧看文章。
在教育记者,尤其是留学培训记者的岗位上待了几年,我见过太多太多苦于孩子不好好学,也学不好英语的家长:
宝宝才2岁多,中文还说不利索,身为教育线记者的宝妈就已经把孩子往英语培训班送,学了好久似乎也没啥效果,一节课只学个“apple”;
小学一年级的萌娃,却宣称最不喜欢英语,对英语“完全没感觉”,他那一向最云淡风轻的作家妈妈,也被他提不上筷子的英语成绩逼得到处在朋友圈询问去哪上培训班,看什么英语片好;
从小用“西式教育”放养的高二男生,面临出国留学,不得不被送去“集中营”式的出国考试培训班,周末、假期,从早到晚地有人一对一盯着备考、刷题,而他的妈妈,正是著名外语高校的英语教师,但除了砸钱(几十个课时就好几万块)交给别人去教,自己毫无办法。
这三位妈妈,一个是我的同行,一个是我的同事,一个是我的亲人。他们相当典型地代表了学龄前、义务教育期、出国前期这三个阶段家长的焦虑,而这三个阶段,都是对英语学习要求最高的时候。
看了太多的例子,我才知道,原来英语学不好的人,有如此之多;原来对学英语不得法,毫无门路的人,竟然是大多数。而我觉得根源问题,还是在于孩子最初接触英语的时候,没能好好地培养兴趣。
我自己是学英语专业出身的人,其实12岁才开始接触英语,多年来亲身经历了从英语学习的启蒙到进步到阵痛到飞跃,有很多活生生的例子,很多亲自实验过的靠谱方法,当然,也有很多走过的弯路, 和血泪。
我总在想,如果不是启蒙的时候有幸培养出了兴趣,恐怕我难以坚持走下来。因为语言学习,和很多学科不一样,它没有任何捷径可言,学习的过程艰苦卓绝,仅凭毅力?原谅臣妾做不到。那么,到底怎么让孩子产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呢??
一,就像孩子爱看一本书也许是因为里面的插图好看,爱上学英语也完全可能是因为喜欢教材里的女主角?
我从13岁,也就是初一,才从ABC开始学起。不要说现在几乎没有孩子在小学高年级还没有接触英语,就是放在当时,我的班上像我这样的也不算多。因为我的小学没有英语课,那时小升初是不考英语的。不过,以我现在的经验来看,13岁才学英语,也没有让我失去竞争力。学英语的启蒙年龄不重要,重要的是兴趣和方法。
因为我考上的是全市乃至全省最好的中学——外国语学校,我爸在我拿到录取通知书后的暑假,才开始跟我说,闺女啊,咱得稍微接触下英语,不然上了外国语学校,咋跟得上。
于是
我爸给我去新华书店买了一套录像带,一套VCD(好吧暴露年龄了),现在看来那是土得不能再土的素材,但作为我的启蒙教材,那是我到如今都印象深刻,而且深深地激起了我学英语的兴趣的教材。
如果要总结那套教材的优点,就是情景化教学。它不教语法,不教音标(音标是我最痛恨的东西,它的枯燥和无聊会杀死孩子学英语的兴趣,至于如何不通过音标也能正确发音,后面我会说到),而是在北京一所国际学校里,按教材内容拍摄了大量实景对话片段——你可以把它理解为真人版的“李雷与韩梅梅”。
老实说,它吸引了对英语一无所知的我,主要是因为作为一个孩子,我在这些实景片段里看到了我的同龄人!他们穿着漂亮的校服,在比我的学校好一百倍的教室里学习、玩耍、寄宿、做手工、打球,哪怕课间去喝水的情节都那么有意思。并且,和他们一起学习的同学很多都是外国人。
我很羡慕。而且最让我羡慕的,是他们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能和外国同学友好相处,哪怕后来才明白是表演的场景。
所以,不要小看peer pressure,同龄人相互给的榜样和压力,对孩子来说,胜过任何大人的说教。我相信,假如当时我爸给我的启蒙,是扔一本薄冰语法,或者许国璋英语之类的东西给我,或者一上来就送我去学背单词,我一定会被搞坏胃口。
而且,作为家长,永远不能肯定孩子究竟会对什么东西感兴趣。就像我反复和很多家长说的,在阅读中,你以为TA 会喜欢一本书的构思多巧妙,文笔多优美,但实际上,孩子也许是因为插图中一件威风的兵器,或者某个特别搞笑的人物,或者因为某段描写特别像班上的某个同学而爱上这本书。
同理,爱上学英语可能有一万个理由,对于我,就是在最初的印象中,觉得学好英语是我这个年龄就能做到的事,觉得学英语是和优雅的环境、友善的同学联系在一起的,甚至,不好意思地说,是因为喜欢对话场景里的那个女生,我觉得她长得很漂亮,发型很好看!幼稚吧?我想我爸可能到今天都不知道,他买给我的启蒙教材我居然最在乎的是颜值 !
所以,干嘛一开始就要去要求孩子必须领悟你
想让他领悟的东西呢?那是大人的思维,你眼中的"好"和"有用",远不及孩子自己发现的"好"和"有用"。我现在记得的几乎所有收获,都不是大人"教"给我的。
不过无论怎样,必须承认的是,我因为这套教材喜欢上了英语,虽然并不是我爸认为的我喜欢英语的理由。就这样,我至少在初一开学前,懵懵懂懂学会了一些最基本的对话,和几个单词。但最大的收获,就是对英语不反感,觉得它神秘、美丽,开始有了点小兴趣。
二,唱歌演戏,至少于我而言,是学英语最快乐的方法?
上初中后,我很快就发现我爸的那点水平已经不足够来教我。这时候,我很幸运地遇上了一个好老师。又一次沦陷在对方颜值和气质中的我,从此算是真正爱上了英语。所以我觉得无论怎样夸大启蒙老师的作用都不为过。
首先是因为她自身的榜样,让我这样一个13岁的小丫头看到,英语好的姑娘可以这样有气质,有见识,有品位。要不为什么大学里外语系的女生总给人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的印象呢?
她在90年代末的武汉,就一身森女系的样子第一次出现在我们面前,长发及腰,长裙垂地。给我们起英文名,就花了一节课的时间,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房子,在窗户上,烟囱上,花园篱笆上写满了各种名字,让我们自己上去挑,然后微笑着一个一个给我们解释这个名字的来历和背后的神话故事。我不知道都是从小孩子成长起来的家长们能不能体会,喜欢一个老师,对于孩子来说,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喜欢这门课。
从这个老师的课上,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英语的魅力。现在想想,她的方法之一,其实就是用音乐、表演等孩子容易喜欢的形式,让我们觉得这门语言是美的,是好玩的。
比如,我们几乎每周都会学一首新的英文歌。不是字母歌,也不是音像店里放的那些英语弱智儿歌,而是她挑出的当时最火的流行歌曲,或者我们所不知道的经典音乐。后来我才知道,别的班都没有这个福利,这不是教学大纲的要求,是她个人的"小花样"。每周都有好几节课的下课前十分钟,我们欣赏着磁带里的歌,看着老师给我们打印出来的歌词,在别的班羡慕的眼光里一起唱。
记得第一首就是约翰丹佛经典的那首乡村民谣《Countryroad take me home》。然后是披头士的《Imagine 》,杰克逊的《Heal the world》,甚至黎明的《Try to remember》。那些打印在粉红色、鹅黄色纸张上的歌词,被我一直保存在抽屉里。
在孩子心里,唱喜欢的歌,唱流行歌这种事不会出现在正经学校的课堂上,那只能是热爱音乐的人私下自己唱着玩。哪怕是音乐课,当过学生的都能秒懂,那都是大人们"觉得"孩子应该喜欢的歌,有谁问过孩子喜欢不喜欢?所以,在我们那个年代,能在学校的英语课上频繁地唱歌、念诗,而且是在老师的带领和鼓励下,对于孩子来说,是多大的兴奋!让孩子开心,兴趣不就来了吗?
好多年后同学聚会,我们那个英语小班的同学们还全都记得老师当年教过的那些歌。那对于还处在英语启蒙状态的孩子来说,是不可磨灭的记忆。学唱英文歌,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能正确发音,因为要完整吐字,就不能吞音,而且在地道的歌词表达里,连读、弱读、简化等英语发音现象全都能接触到。有时老师还会让我们玩玩歌词填空。自然而然,我们的听力和口语发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
再有就是表演。作为学生,那个时候最喜欢的事,就是不用上课而用课本剧代替。我们的教材以《新概念英语》为主。从初一启蒙的第一节课,新概念第一册第一课的 Excuse me, Is this your handbag开始,只要能表演,老师就会让我们自己排练对话,上台重现课本场景。这种方式,几乎是轻而易举就能背会课文。
到后来,我们已经能在课文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自己编剧本,三五人成组地排练,往往一节课就在各种搞笑离奇的课本剧中度过了。我现在能回忆的,都是满满的欢乐,甚至还能清晰地记得一些编得特别好的台词。
而最珍贵的是,老师从不打断我们,哪怕识破了我们想要用演戏逃避枯燥学习的伎俩,也永远笑着欣赏我们的闹剧。在以升学成绩为命脉的重点中学,这样"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放在现在,估计很多家长要闹到学校去了。可是从一个亲身经历的孩子来看,这真的没有关系。要知道,就是在这些玩闹中,我们一次次感受到用英语表达的快乐和自如,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也不愿拿多背几个单词,多看几本书来换。
学英语的快乐,就这样奠定下来。
三,一枚小纸片的魅力?
孩子天生喜欢听表扬。而在开始有了好胜心的时候,有权威的人(老师、父母、专家、长辈等)的鼓励所产生的作用,实在不可小觑。
我由于启蒙晚,初一才开始正儿八经学英语,而别的小伙伴,很多都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学,领先我一大截。所以,刚开始的两年,我除了因为模仿能力强,听力口语比较突出之外,在英语的基本功比如背单词和语法上,还比较差劲。也一度因此被班上成绩好又不服我口语好的同学讥讽(我发音标准,模仿能力强,因此经常领唱或在课本剧中主演)。
后来能开窍,说回来还是因为老师的一套独特鼓励方法,吃定了我。
那时我们学的单词又多又难,A4纸那么大的课本,满满两页都是要背会听写的单词。为了鼓励我们扎扎实实地背,老师发明了一种被她称作"Lucky tickets"(幸运票) 的东西。那是一张很小的蓝色的纸片,像车票一样大小,上面用印章盖着一个"Lucky"。如果每次听写能全对,就能得到一张。想想也好笑,曾经的自己就这被这小玩意儿"蛊惑"了。
别的基本功好的小伙伴,常常炫耀又获得了一枚。为了得到它,我疯了一样地背单词,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也写过,我会用满满一张A4纸来默写一个我觉得很难记住的单词。一边念单词的发音,一边用自然拼读法默写。既学会了发音,又掌握了发音规律,还牢记了拼法。
这些方法,也是老师教给我的,我们从不刻意去学音标,也不会把单词拆成字母来生硬地背,而是用这种自然拼读法,在发音规律的基础上自己先尝试拼写出单词,再看看是否有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记住这个特殊的地方,单词不用背也能正确拼写了。
还记得我第一次在长达一小时的听写中得了全对,且全班就我一人做到时,在接过老师手中宝贵的"Lucky ticket"的一刹那,似乎也同时顿悟到,自己已经不只是为了这一枚奖励而苦背单词了。通过它的激励,我第一次超越了自己,也第一次体会到起跑再晚,也能通过努力创造奇迹,让自己扬眉吐气。
后来的"Lucky tickets"越攒越多,除了听写满分,英语周记写得好,老师也会在周记本里偷偷地夹一枚。我简直停不下来,为了得到它儿尽自己十二分的努力。可想而知,它带给我的,除了在学期结束时攒到了全班最多的lucky tickets 并因此获得一套《狮子王》原声影碟的殊荣外,它完完全全地带给我对语言学习的自信。我仿佛,在初二的那个学期,忽然间开窍了,摸到了语言学习的命门,一边在不断夯实基本功,一边在突飞猛进。
所以,培养出我对英语长盛不衰的兴趣的,竟然可以是一枚小小的纸片。
我的老师在带了我们这一届初中三年后,就转行去北影读书并做影视编导去了。后来再见,她可能也不会记得当初她的每一个小小的方法,也未必能想到她短暂的教师经历竟会影响到一个孩子的一生。恐怕我也不是唯一一个受她影响的学生。
然而我想说的是,世界上最难得最珍贵的就是兴趣,而其实最不缺的也是培养兴趣的方法。为孩子多用点心,保护好萌芽的兴趣,后面的成功是水到渠成的。无论什么学科,均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