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汉语之美 用准确的语言讲述中国 词典 翻译 新华字典 英语…(什么叫重拾)

  • A+
所属分类:英语口语

重拾汉语之美 用准确的语言讲述中国 词典 翻译 新华字典 英语…(什么叫重拾)插图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后,一个英文单词“taikonaut”又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次日在北京大学举办的“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活动上,杨利伟表示:“国际上管航天员叫astronaut,但我们成功创造了一个新的词:我们把中国的航天员叫taikonaut。”“taikonaut”是一个“拼音+英语词尾”构成的词,前半部分“taikon”来自“太空”的汉语拼音,后半部分词尾“naut”在英语中可以代表“宇航员”这一类人。
这个事件的背后反映出大众对于汉语的元素进入到英文世界中的一种自豪和新奇,当我们长期处于一种语言和文化环境中时,常会对我们语言中发生的变化习焉不察,而那些长期从事字典、词典的编写工作的不同语言之间的“摆渡人们”,则更加清楚地看到语言中发生的变化。
最近,澎湃新闻专访了商务印书馆英语编辑室主任马浩岚,作为一名在中西方语言交汇“前线”工作的编辑,一方面深感越来越多中国化的英语词汇进入西方主流世界,但另一方面,我们更需要通过语言确立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位置,“现在中外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和密切,中国要在国际上建立我们的话语权,要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来讲好中国故事。”

马浩岚

Litchi、wuxia、dama:西方世界关注导致中文词汇以拼音的形式进入英语
澎湃新闻:关于中国的词语或者语言元素进入到英文世界中的案例,还有哪些?
马浩岚:说到中国的词语进入英语语言的案例,实际上,我们如果追溯历史,就会看到,最早是在1588年,《牛津英语词典》(OED)收入了来自中国的词汇li(里),还有一种水果litchi(荔枝),这是因为当时航海和世界各国交流的发展。在之后的时间里,进入到英语词汇中的汉语词大多来自于中国的宗教、文化、哲学、政治等方面,例如Chan(禅)Tao(道)T'ien(天)I Ching(易经)等概念。当然,还有更多近年来大家比较熟知的来自于中国的饮食、考古、艺术、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词汇,因为具有中国特色,无法用已有的英语词汇代替,所以它们也以音译词的形式进入了英语的词汇系统,例如jiaozi(饺子)、qipao(旗袍)、qigong(气功)。
澎湃新闻:你也介绍过,“taikonaut”是一个“拼音+英语词尾”构成的词,而有时候西方世界甚至会直接使用拼音,比如“jiaozi”,由此可以介绍一下除了这两种方式,中文元素的直接进入,而非找一个英语词汇中意思相近的词来翻译的方式,还有哪些案例?
马浩岚:除了taikonaut(航天员)、moo shu pork(木须肉)这样用拼音加英语词尾的构成的词,直接使用拼音进入英语应该是最多的,但是近些年来,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也出现了一些比较特别的案例,那就是“借译词”,是把中国的词语中的字按字面意义翻译成英语,然后成为英语的词汇。实际上这样的组合是原来英语中没有的,而我们认为是中式英语Chinglish,但现在已经成为汉语进入英语的一种形式,例如add oil(加油)、bird's nest(燕窝)、lose face(丢脸)、red envelope(红包)、iron rice bowl(铁饭碗)等。
澎湃新闻:其实有时候我们会感觉到一种政治层面的隔阂:比如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想象中有许多很吊诡和不合理甚至很幼稚的地方,这不断地让人感受到一种文化交流的困难,但是在民间层面,比如TikTok在海外风卷残云般的攻势,又让我们觉得文化推广好像也没有那么艰难,你怎样看待有着强烈的中文元素的词语在译介和使用中的表现?比如是否能被很好地接受和使用。
马浩岚:对,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确实长期以来还是存在一些隔阂和误解,有些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想象其实是脱离现实的,但是近些年来,随着网络的发展和信息交流的日益畅通,我们的中文元素在英语中的译介和使用越来越准确,越来越全面客观地被西方文化所接受和认识。
我认为这其中有一个前提就是关注和兴趣,世界对中国哪方面更加关注和感兴趣,这方面的中文词汇就会更容易、更准确地进入英语世界。近年来,一些和政治及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中文词汇纷纷以拼音的形式进入英语,例如guanxi(关系)、ganbu(干部)、Lianghui(两会),就是因为西方人看到我们近100年来中国的发展史、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他们非常感兴趣,想知道为什么中国能够有如此稳定快速的发展,所以,政治领域这些中国独有的概念就直接以拼音的形式进入到了英语的环境里。
还有,关于中国社会文化生活和大众文化的词汇,也是世界瞩目的,所以wuxia(武侠)、hukou(户口)、hutong(胡同)、dama(大妈)也都进入了英语词汇。在我看来,当前全世界对中国的文化、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越来越关注,是把我们的文化通过语言对接向世界阐释的最好机会,我们这些做词典编纂出版工作的人,就应该顺应时代的需要,做出更多的工作和努力,在以词典体现汉语外语对照的过程中,尽量做到精确全面、客观准确,减少误读、误解和含混暧昧,让外国人能够通过语言看到一个真实的、现实的中国。

编辑室

中小学英语教材存在个别词汇和用法过时的现象
澎湃新闻:我们知道中国中小学英语教材中还普遍使用“dumpling”,但这个词的意思是“面皮包着馅儿”的食物,并不能专指中国的饺子,而现在英语世界大都使用“jiaozi”,这好像也显示出其实教材中的英语和实用的英语好像会出现一些出入,虽然有时也涉及官方规范用法和俚语的区别,但或许也反映出教材中的内容并未进行时效性调整。
马浩岚:中国现在的中小学英语教材确实存在个别词汇和用法过时的现象,像大家都注意到的dumpling和jiaozi的问题,最根本的区别在于,dumpling不是中国特有概念,世界上其他国家民族的“面皮包着馅儿”的食物都可以叫dumpling,但是只有jiaozi是中国的,是不需要再附加说明和修饰就能直接代表中国概念的。
英语教育中应该尽量吸纳这些中国元素在英语中的最新体现,因为这关系到我们自己的文化认知,我们要用中国化的英语表达中国并且让世界认识、接受、认可,这就是从语言自信开始建立我们的文化自信。
所以我希望我们的中国英语教育界能够更紧密地去关注英语语言的发展,其中最可靠便捷的渠道方法就是去关注最新的权威工具书的发展,因为英语词典展示体现的就是大家普遍接受已经成为固定语言现象的词汇和语言变化,我们在进行语言教学的时候,是应该把这样的变化纳入其中的。我建议英语教师和英语学习者要配备最新版的权威词典,而不要使用过时的旧版本,因为语言是发展变化的,词典会在新版中体现语言最新的变化,学习和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才能与时俱进,学习和使用与世界同步的英语。
澎湃新闻:近些年我们也看到一个趋势是大数据时代,网友们展示出超群的抖机灵和概括能力,每天都在衍生新的词语,各种亚文化圈层中的“黑话”迅速被全网推广,成为被频繁使用的日常词:比如硬核、凡尔赛、内卷,有的则掀起各种戏仿的风潮,比如各种“文学”:咯噔文学、阿瑟文学、丫头文学……词典编写中是否会注意到这些词和将其纳入呢?在翻译中是否有困难,或者说词典收词的标准是怎样的?
马浩岚:是的,现在是网络时代、大数据时代,在网络上大家的语言使用是比之前要灵活很多,每天都在衍生非常多的新词和网络用语。但是在我们编纂词典的时候,并不是所有产生了的新词都会收入词典,而是要依据语料库和数据库对语言的变化进行监测,只有当一个词汇或用法在足够大的范围和足够长的时间内得到延续性和固定化的使用,意义和用法都已经明确,才会考虑把它收入词典。
例如,我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大约是五年更新一个版本,在每个新版里面都会纳入当时已经得到认定的新词新义,例如在2018年出版的第九版里面,我们就收入了live-stream(网络直播)和selfie(自拍照)等新词,在今年我们刚刚出版的《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十版)里面,也收入了体现这些年来语言新变化的词语,包括alternative energy(替代能源)、clickbait(标题诱饵)、fake news(假新闻)等。
当然,新词的翻译永远是一个挑战,因为新词的历史资料和可参考的前文都不够多,我们需要观察当代的用法,尤其是网络上的用法和意义,从中去总结和归纳,然后尽可能用大家能接受理解的准确的语言体现出来,所以新词的翻译确实是我们出版社投入精力和资源非常多的一项工作,并且很可能在以后的版本里还会随着语言变化和社会发展有修订和改变。

《新华字典》(汉英双语版)内页

站在汉英语言文化“交锋”的最前线,每天都在体会语言的飞速发展
澎湃新闻:作为英语编辑室的主任,你其实是站在中外词语“对撞”的一线,像你这样的教材编写者或者某种意义上的文化的摆渡人们,想知道词典这种形式是否会有效回应时代的变化和新兴的词?
马浩岚:作为商务印书馆英语编辑室的主任,我和我们部门团队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编纂出版各类英汉汉英词典,我们确实是在汉英语言文化交流和“交锋”的最前线,每天都在体会时代的变化和语言的飞速发展,也在竭尽全力用我们出版的词典去回应和体现这些变化,让读者能够第一时间获得有效的信息。
但是纸质词典由于受出版节奏所限,很难以最快速度反映时代变化和新的语言现象,例如,我们最快出新版的纸质词典,大概也只能做到4-5年出一次新版。所以我们在传统的纸质词典出版的基础上,还在大力开发语料库、数据库、在线词典、词典app这样的线上产品,因为网络上的产品是可以实时更新的,那么我们在开发语料库、数据库的同时,就可以把我们监测到的最新语言现象实时反映在线上词典和词典app中,这样我们的读者和用户就可以第一时间得到这个时代语言的最新反馈。同时我们也会把这些新现象纳入纸质词典,在新版中不断体现。
澎湃新闻:我们也注意到词典的类型也在不断更新,比如《新华字典》的汉英双语版,这个词典有很多可以聊的内容,比如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内容的翻译、对过去一些比较奇怪的英语解释做了更正等等,可以再多介绍一下吗?
马浩岚:现在中外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和密切,中国要在国际上建立我们的话语权,要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来讲好中国故事,所以我们从词典编纂出版的方面也做出了更多努力和尝试。例如《新华字典》(汉英双语版)就是中国品牌辞书国际传播的一次有益尝试。《新华字典》是我们中国人学习汉语的“母典”,伴随着每个中国人学习汉语母语的全过程,它的汉语的体现和语料的呈现是中国最顶尖语言研究者几十年的成果结晶,也是我们中国语言的基础。因此,我们出版汉英双语版的时候,想要达到的目的是用最准确、最直接对应的英语来体现《新华字典》原本的内容,无障碍、无误差、无误解地构建汉英双语之间沟通的桥梁,尽可能减少在语言传递过程中产生的模糊和误解,体现我们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优美雅致。
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实际上在英语翻译落实过程中是非常难的,我们组建了十余名资深翻译的队伍,还有三名精通汉英双语的英国审订人全程参与,历时三年多,终于今年有一个比较满意的成果呈现给大家。我们认为,这本词典是向英语世界读者用英语准确阐述中国文化的工具书,做到汉语英语在意义、词性、时态、语态的精准对应。
例如,汉语里的“谈、聊、唠”都表示“谈话,说话”,但是语态、语气、情绪各不相同,我们在这本词典里就用英语做出了精确的表现:“1. 谈:请你来谈一谈。You are invited to come and talk about it. 2. 唠:来,咱们唠一唠。Come on, let's have a chat. 3. 聊:别聊啦,赶快干吧 ! Stop chewing the rag and get on with work! ”还有非常有意思的中国的饮食文化,一个“酪”字,在不同搭配中所指食物完全不同:“奶酪 cheese;杏仁酪 almond cream;核桃酪walnut paste”。还有中国的玉文化,《新华字典》里有几十个字都表示某种“玉”,我们尽可能用准确的英文去解释,让读者理解那么多不同的汉字代表的都是略有差别的“玉”。还有《新华字典》里表现中国源远流长礼仪发展的众多敬语,看到这本词典的读者都会为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传统深受震撼:“宝眷your respected family/宝号 your company;贵姓 your family name/贵处 your place;垂询condescend to enquire /垂念show kind concern for;赐教 grant instructions;奉劝may I suggest /奉送offer as a gift /奉还gratefully return;华翰 (书信)your letter;惠临your honourable presence/visit;钧命your order /钧安your good health /钧鉴your attention”。
澎湃新闻:商务印书馆主要推出的英汉汉英词典有哪几种,可否就近些年收入的新词举例介绍?
马浩岚:120多年来,商务印书馆一直通过工具书的出版来搭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大家比较熟知有“牛津进阶词典” 系列、《新时代汉英大词典》《新时代英汉大词典》《英华大词典》等长期出版的经典品牌词典,这些是综合体现中西方或中英文语言文化的工具书。
而近年来,我们还特别注重通过汉英词典向世界传播我们优秀文化中的概念和现象,所以我们出版了一系列专科汉英词典。例如,今年刚刚出版的《中华白酒文化汉英双解词典》,是一本填补空白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词典。白酒文化不仅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悠久的组成部分,它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从中华民族诞生之日开始共同发展至今,白酒文化中蕴含了文化、文学、艺术、社会生活、政治经济、科技技术等各方面的发展。
而我们在研究各国语言交流的时候,发现一个成熟的文明或者一个比较发达的国家,往往它的酒在英语中的也有特定代表单词,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例如日本的清酒叫Sake、俄罗斯的伏特加叫Vodka,苏格兰的威士忌叫Whisky,这些都形成了固定的英语单词,进入了广大英语使用者的认知系统。而我们中国的白酒,虽然有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代表,但从文化传播或语言传播的角度并没有形成固定的国际化的语言符号,所以在我们出版的这本《中华白酒文化汉英双解词典》里,首先规定白酒在英文里的表达就是baijiu,是中国独有的白酒,不是任何其他的酒精饮料alcohol或者是高度酒liquor。这就是通过词典的规定来让带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进入到全世界的视野里。同时,这本词典里还有大量关于中国的酒政礼俗、酒名酒器、酒人酒事、文学艺术等内容,汉英对照阐释,配有精美的全彩插图,让全世界都通过语言来认识如此丰富精彩的中华白酒文化。
希望通过这样的努力,能够让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被世界所认识、认可、接受。商务印书馆还在编纂出版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风俗、政商法经、历史传统、科学技术、医药学等汉英词典,希望借助词典搭建的桥梁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分享中国智慧,为国家的文化建设贡献我们词典人的一份力量。

中华白酒文化汉英双解词典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