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本篇对英语学习的底层方法论进行了分享,这是学好英语的真正基础。其实,无论学习什么样的学科,只要能把底层方法摆正,基本就成功了一半,剩下的就是脚踏实地的执行。
下面,我先回溯一下我过去的学习经历。对于底层方法的总结,任何人都无法做到一撮而就。
高三时代 — 底层方法论的开始
如果英语学习也有正念的话,那么我的正念来自于高三的英语老师,她英语学习的正念传授给了我们。这个传授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对过去未曾进行系统化梳理的英语学习方法进行全面梳理和复盘,一方面也推翻了在以往学习经历中的一些错误想法。通过这位老师的不断扭转,很多原本英语成绩并不理想的同学,开始了向精英迈进的旅程。
她深知我们大部分人已多年深陷于陈旧的教学体系无法自拔(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内卷化”),整体的英语学习早已教条化。根据对每个学生的望闻问切,她推出了如下的举措:
第一节课
将英语学习的正念传授给我们,这些正念我至今还在应用,有些经过了我的一些深化,而有些则是原封不动,依然有效。这些正念正是我这些底层方法论的本源。这节课可以认为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英语课之一;
暑假
要求我们系统化学完英语语法,选择的语法书通俗易懂,通过自学就能完全搞定,而且并不需要花费更为重要的时间;
整个高三阶段
在整个高三阶段,老师让我们养成了大量阅读的良好习惯,每天雷打不动,保证至少四篇文章的精读量,文章的篇幅和难度都接近于高考。
通过大量阅读,既培养了我们自身阅读的语感,提高了实战中的阅读效率,又在阅读中扩充了词汇量。
当时在我们这一层,出现了一个非常奇妙的现象,其他班级每天一大早都在拼命默写单词,并由班主任亲自操刀监督,而我们则从未真正系统化背过一个单词,每天都谈论着今天的阅读话题。
另外,为了降低那些陈旧教学理念对于我们的负面影响,她没有让我们阅读统编教材,而是选择了当时流行的牛津英语教材和Active Reading教材,让我们开阔眼界,看到更为生动,更为科学的好教材。
我有一位同学,曾经英语成绩并不太理想,但这遇到这位老师后,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即“如果按照这样的方法学习英语,在一年内英语提升的程度将超过过去几年的总和”。
大学时代 — 底层方法论的巩固
我大学学的专业是电子信息类学科,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会成为一名电子方面的工程师。但在我的学习生涯中,我非常喜欢英语,同时又在高三碰到了一位如此优秀的老师,接触到了很多好的学习方法,并养成了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大量阅读的习惯和观看英语新闻的习惯。
英语这门语言最吸引我的就是,一旦每天接触了英语,那么我能得到双重的奇妙感受,既能感受到英语所承载的信息的魅力,又能感受到英语这门语言本身的魅力。
在大学里,我也保持着自己的原则,即仍然不看那些素材和理念均略显陈旧的统编教材,而是将时间花在自己的扩充上,这也可以认为是我自驱力的开始。比如通过阅读和系统化两种方式的识记,我快速扩充自己的词汇量,又通过阅读大量的英美杂志,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最鲜活的信息;同时也会对杂志中的各种评论文章进行精读,吸收来自于专业作家的观点,学习这些专家们在英语写作上的高深造诣,通过用心的积累,我也将其应用到了日常翻译和写作中。
除了大量阅读英美杂志外,我也会阅读一些现代作家写的各种纪实类或者个人发展类的书籍,进行深度阅读。
这里我提一下,如果没有特殊的发展需要,那么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应尽量更接地气,不要选择那种偏向于文学的文章。这个我也会在明天的文章中进行展开。
翻译时代 — 底层方法论的深化
正是因为我对英语这门语言的兴趣,大学毕业后,在极为短暂的技术类工作实习之后,我就投身到了英语翻译这个工作,成为了一名专业的笔译员,开始了匠人般的翻译之旅。
当时之所以选择翻译,其实除了喜欢以外,还有很多方面的考量。
第一、翻译本身涉及两种语言,需要两种语言都能达到精通的境界,这是一种很好的能力提升机会。
翻译可以认为是英语学习的一种较高境界,每一句话的转换都需要经过足够强大的中英文语言水平的加持。
由于自己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除了会阅读母语人士撰写的中文或英文书本外,我还会阅读各种翻译后的书籍,最大的感受是,不同出版社的翻译水准良莠不齐,有些书籍翻译腔过于浓重,译者对于中文的应用也是相当不熟练,也未充分考虑到翻译本身并不是一词一句的形式切换,而是以信息块为单位的信息转换。
因此,在投身翻译后,无论是我的中文水平还是英文水平都在尽可能保持精进,否则很快就会被落下。以英译中为例,英语是原文,每一位译员都要有高超的英语水平,这样才能充分理解英文原文所要传递的信息,从而减少漏译错译的可能;中文则是需要最终呈现的译文,每一位译员要有足够强大的中文写作能力,这样才能根据英文原文表达的信息进行“重写”,以最为贴切的方式将信息重新表达出来。
这可以认为是对于英语译员的最为底层的能力要求,但其实目前是被很多人所忽略的,很多人都会在中文表达上出现短板,因为其日常过于注重英文能力的培养,而将我们自己的母语给遗忘了,这也是很多翻译稿有浓重的翻译腔的原因,典型的如在翻译定语从句,或者带非谓语动词的句子时,会出现很多“的”的表述,同时句子长度也是扭曲般的长,完全不符合中文的习惯。
事实上,目前高质量的翻译内容仍是非常紧缺的。
第二、我具有一定的百科能力,可以胜任不少学科或题材的翻译。
要做好一位英语笔译员,语言能力是基础,也需要有百科知识的加持,这些百科知识不仅仅包含日常翻译中所涉及的垂直学科和领域,也包含了各种其他的学科知识,只有在过硬的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积累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做到对于原稿的100%无损理解,进而输出更为精确的翻译结果。
我是一个深度的百科全书爱好者,家里有很多原版的精装百科全书,主要都是DK系列的,天文地理、历史政治无所不包,在进入翻译行业之前的生涯中,我会出于兴趣,每天阅读这些内容,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自是乐在其中。经过了多年的努力,我积累了大量的百科知识,并能够做到一定的融会贯通。
当然,百科知识的积累并不是首要目标,而是能够使我们掌握各个学科的一些基本知识,未来如果需要对某个学科进行深度学习时,则可以以此为入口,通过一定的调研手段,实现自主的学习。
翻译的本质是信息块的传递过程,同时需要尽可能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划上信息等式。这句话我会在本系列文章中进行多次强调,因为这不仅仅是翻译的底层方法论,更是任何语言学习的底层方法论。
要说到信息块的传递,我这边举一个范畴词的例子。
什么是范畴词呢,其实很好理解,就是那些对于事物本身的类别、范围等进行补充说明的词,如condition、phenomenon、information等。在实际的中译英过程中,即使中文中有明确的“情况”、“现场”或是“信息”等表述时,往往也不需要在实际的英文译文中体现出来,因为很多英语单词本身的含义中已经包含了这些“范畴含义”,在这个时候加上范畴词将有一种画蛇添足、不伦不类之感,就像原文中包含了A+B两种意思,而在翻译时却要硬生生变成A+B+B这样的重复,是否会令人贻笑大方呢。
英语学习的底层方法论
如果从翻译的视角倒推到英语学习的底层方法论,我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这几点都是我从过往的学习和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结晶,希望对大家的日常英语学习有所帮助。
在今天的这篇文章中,我只是将这些底层方法论先行列举出来,大家可以先行理解一下,具体的展开我会放在明天的文章中,并分别从听、说、读、写、译这五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
第一、将母语转换为英语的过程中,其实质是“意”的转换,而非仅仅是“形”的转换;
第二、长期的高质量输入(阅读/听力)才会带来高质量的输出(写作/口语);
第三、时时对自己的输入进行总结和分类,形成自己的语言知识库,为日常的语言应用赋能。
在这三大底层方法论中,第一点尤为重要。
英语是我们生活中接触新鲜事物的有趣入口之一
英语是我们沟通世界的桥梁。
英语是我们吸收世界各地优秀文化的媒介,这些文化与中国文化又能相得益彰,铸就了我们的精彩世界,也书写了我们精彩的历史;
英语是我们获取世界最新科学和技术信息的媒介,能够让我们获取第一手的资料,看看我们全人类都引以为傲的新技术;
英语也是我们探索我们这一孤独星球的媒介,无论是DK系列的百科全书,还是各种地理杂志,都能让我们心生向往,进而收拾行囊,向阳出发。
想一想,在一个暖阳照耀下的午后,拿着一本爱德华?吉本的英文版《罗马帝国衰亡史》,再配上一杯醇厚的意式咖啡,是不是会让我们的思绪飞往那遥远的罗马呢,这个时候,每一个单词,每一个句子都能让我们细细品味,遇到一些我们非常陌生的文化类专有名词时,我们会通过搜索引擎等各种手段,自动地去探寻其背后的文化故事。
这是一种典型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生活,在这样的生活中,语言并无本质区别,任何语言都可以让我们自己过上这样的生活,关键仍然在于我们自己的内心。
从我自己的角度而言,英语和中文都是语言,并无本质差异,都是让我们获取更多知识和经验的媒介。
中文是我们的母语,是了解我们祖国母亲文化、历史的语言之根,也基本覆盖了我们的日常沟通。这句话用到英语也是适用的,只不过是换了一门语言而已。
因此,我们在学习英语时,无论一开始是何种目的,都不要将其当成是一种负担,而是让其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像读中文书刊一样读英文书刊,像看中文电影一样看英文电影,在不同语言间自由切换,吸收语言承载的各种信息,提升我们的阅历,加速我们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英语还是中文,都能在潜移默化中自动获得提升的,因为你始终保持着一种不断输入的状态。
今天这一篇是对英语学习方法论的引导性描述,明天我将从听说读写译五个维度进行展开。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