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圈打卡学英语的职场人

  • A+
所属分类:商务英语

来源| 界面(ID:wowjiemian)

“All we read is now,在【薄荷阅读】的第100天,已读了63776字。”

在刚刚过去的100天里,展芳芳完成了一项“不可能的任务”:每天晚上花十来分钟时间读一段英语原版书,回答五个问题,然后在朋友圈里分享上面这段记录阅读进度的话。打卡的第100天标志着她读完了三本英语原版书,这在以前对她来说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2014年本科毕业后,展芳芳在上海一家本土公关公司工作。开始用薄荷阅读,是因为她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位记者朋友在朋友圈打卡,出于好奇问了问对方,听说效果不错,就也入了坑,开始了打卡之旅。

“XXX正在芝士派无字幕听英文电影,坚持学习XX天,累计精听XX词”、“扇贝打卡第XX天,阅读了X篇文章,学习时间XX分钟,等你来改变”……类似的分享语在我们的朋友圈里刷屏了有一段时间了。一个人打卡有点傻,两个人打卡不稀奇,但如果十几二十个人天天打卡呢?会不会鼓动起你的好奇心,跟着开始自己的第一本原版书的阅读,或第一次原版电影的听力练习?

而在这个时候我们突然发现,原来身边还有那么多仍在学英语的职场人。

把英语捡起来

学习英语的重要性被强调了多年——中国孩子开始上英语课的时间从小学四五年级提前到了幼儿园,掌握英语技能如何帮你获得职业优势的传说越来越多,时至今日,“英语四六级”似乎已经成了简历里无需过多说明的一项标准资质,然而对于很多即将或已经离开校园的人来说,学习英语仍然是一件需要他们在空余时间里花功夫去做的事。

英孚教育成人英语培训中心中国区总裁Marc Hollander在接受界面新闻的采访时表示,英孚成人学员的分布广泛,既有在职白领、政府机构人员、企业管理人士、自由职业者,也有一部分还未毕业的学生,“大部分顾客都是抱着扩展职业机会的目的来学习英语,所以20岁到30岁的在职白领为主要学习人群,在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这样的学习需求特别强烈”。

入职中信出版集团前,何戴翰没想过自己在国企工作还有可能要碰到英语。这个安徽县城长大的男生在中学时代一直接受的是应试英语教育,能读、能写但听说吃力。他的本科专业是法语,为了学好这门和英语有些相似但又截然不同的语言整整四年都把英语抛到一边,直到读政治学硕士期间需要阅读英文文献,他才意识到自己的英语水平有限可能会是个问题。

但第一件真正刺激他发奋学英语的事是他在中信出版集团实习时发生的。2015年年底,中信曾邀请基辛格前往北京参加某国际论坛。作为市场部的实习生,何戴翰接到了全天陪同基辛格的任务。能够与这位政治学领域的大牛面对面接触是件荣幸又令人激动的事,但令何戴翰尴尬的是,因为英语不好,他只能通过其他人的翻译与基辛格交流。“我当时觉得一个人在这么大的场合上,多少有点丢脸,虽然我之前不是学英语出身的,但是第一次意识到这东西好像挺重要的。”

很多时候英语好不好在职场中还有更现实的意义。展芳芳坦言,在她所在的公司,英语好的同事工资会更高,“我们有分组,公司肯定认为需要更好的人去服务外资客户的组,甲方经常会有一些工作直接交给乙方去做,就需要一些翻译的工作,那你就要英语好,这就是很直接的动力”。她还觉得,如果自己的英语够好,将来若是想跳槽去外资公司也会有更多的筹码。

展芳芳在大学期间过了英语四级,六级去考过一次,但没过。现在回想起来,她有些后悔没有好好学英语,也愈发佩服起自己的一位高中同学。那位同学在高二的时候还只是个英语只能考八九十(满分150)的“学渣”,但一直努力学习,高考时考了140多分。毕业后,她进了一家大型国企,因为不满足于每天帮领导倒茶接电话送资料的生活,把空余时间都花在了学英语上,后来考了托业证书,顺利跳槽。“我觉得职场人士英语好的话,路子会更广一点,什么都能做。”她说。

而对部分已在职场中立稳脚跟的人来说,英语是那个帮助自己更上一层楼的踏脚石。王茜在一家中资股份制商业银行工作了近10年,工作中几乎没有任何接触英语的机会。但她在考虑未来两年内去香港或国外读MBA,于是从大约一年前开始,她一边准备入学申请考试,一边用各种在线工具自学英语。

“在中国,英语流利能给个人带来多少额外的受益?”这个问题在知乎上有5.5万多名关注者,其中极橙齿科创始人、斯坦福商学院校友塔尔盖的回答获得了1.3万多个赞。他于2010年被一家美国公司派遣回国,工作一个月时发生的一件事令他深刻意识到英语流利的重要性。当时,一位工作才满6个月的总经理被开除了,根据塔尔盖的分析,原因不在业绩:“很多总部高管都想在中国做事,所以有几十个老外同时在给他写信。这个人英语不是很好,性格又比较直接,就很烦那些邮件,直接忽视了。从对方的角度理解,就是你压根就像没有看到我的邮件,这就开始有一点侮辱性质了。这件事在当时给我很强烈的一个感受就是,沟通不顺畅,信任感一丢,你在公司里就寸步难行。”

就他本人而言,英语流利带来的额外收益正是沟通顺畅为职业发展点亮的一盏盏绿灯。他是2008届斯坦福商学院15个中国大陆MBA毕业生中唯一一个拿到美国工作offer的人,“其他人有没有申请美国的工作或想不想留下工作我不确定,但我确定的是,面试的时候语言不好,很多时候别人是分不清你是没水平还是说不出来的”。那家公司计划在塔尔盖工作满两年后将他派遣回中国,因此他入职后从事的是每天和各个高管打交道的战略型工作。因为英语好,他既能在聚餐时接住上司的梗,又能在做presentation时给人留下精通业务的好印象。

“你说英语这东西重要吗?可能也没那么重要,但是如果你在很多场合大量熟练地运用英语的时候,就很容易被当做自己人。”他说。

朋友圈里的英语学习打卡族

“我觉得学英语就像减肥一样,就是时常会想做,但事实上又没做好的事。”在与界面记者聊起自己学英语的经历时,鲍芳冒出了这么一句话。

鲍芳已经工作了十几个年头了,在加入中信出版集团做童书营销总监之前曾在时尚杂志工作。英语不是她工作中的刚需,却也着实是个让她有些遗憾的事。“我英语水平也没有那么差,随便跟老外聊聊天气、吃了什么、心情好不好也是可以聊的,但要聊看过的电影或最近发生的政治事件就没有办法了,词汇量完全不够。虽然我的工作不是每时每刻都需要英语,但偶尔需要的时候还是得用得上,而且会英语你的生活面会很大,至少能看懂一手资料。”

英语学习的需求一直存在,但她没找到什么能让自己坚持下来的办法。她在很多年前也报过英语教学机构的成人班,但觉得去上课麻烦,没有坚持下来;后来换成网络课,依旧觉得难以坚持,因为没有人去督促自己学习。

大约一年前,鲍芳在朋友圈里发现很多人在晒百词斩的学习进度,看了一阵子觉得很有趣,就下载了,正式成为朋友圈里的英语学习打卡族一员。通过百词斩,鲍芳尝到了英语学习的甜头:“和其他的单词书不一样的就是它的配图很好玩,是漫画式的,你就会对单词记忆比较深刻,还会有单词在句子里的使用范例,会让你觉得很容易记住。你可以‘斩掉’背熟了的单词,这个词就不会再出现了。比如说你需要背3000个单词,可能最后就剩下500个不太熟的单词需要继续背。”

于是她从百词斩开始陆续使用了同一家公司出品的其他英语学习产品。无一例外的是,这些产品都将学习任务分割成每天都能轻松完成的小块、有练习题帮助巩固知识点、课后有风趣幽默的老师在微信群里授课答疑督促打卡、通过连续打卡可以换取一整套的纸质版英文名著或课程优惠劵等奖品……

不知不觉间,鲍芳已经坚持学习英语近一年了。她在百词斩上背了几千个单词;用薄荷阅读读了《福尔摩斯探案集》还因为在100天里连续80天打卡而免费获得了制作精美的语法书;用芝士派重温了《穿普拉达的女魔头》,在这部自己曾看过数十遍的电影里找到了新的观影乐趣。她知道自己阅读的是简化版的英文书,听到的也是与自己的听力水平相匹配的电影原声段落,但她非常享受这种知识经过精心设计送到嘴边的感觉。

“我觉得这些产品满足了好几种需求,一个是语言素材很鲜活,都是老外真的在生活中会用的东西;一个是社交性需求,在朋友圈里让别人知道你在学英语,而且学的英语好像挺难挺时髦的;还有一个是我觉得它的课程设置确实不错,所以才会坚持用。”

这种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吸引了了不少像鲍芳这样有心学习英语但总觉得难以坚持的人。诸如薄荷阅读之类的在线英语学习软件通常都会有每日朋友圈打卡的要求。这在为制作方带来免费病毒式传播效果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员收获一种每天都在进步一点点的成就感,并由此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而这种仪式感十足的打卡营造出的“高大上”即视感,还满足了人们隐秘的虚荣心。试想一下,完整啃下一部英文原著所带来的成就感与乐趣,是不是比死记硬背下几千个英语单词要高多了?在朋友圈里广而告之自己正在每天坚持学英语,一个“上进有为好青年”的人设不是更好地树起来了吗?

根据“寻找中国创客”的报道,薄荷阅读这款于2016年6月推出的产品截至去年11月已拥有超过万名的学员。它的火爆印证了人们对知识付费的接受程度正在迅速提高。而从更高的一个层面来看,这也是职场人士求知欲日益旺盛的体现。

2016年被称为中国的知识付费元年。得到、在行、分答、MOOC学院等线上知识平台为雄心勃勃的职场人士提供了多得令人眼花缭乱的课程,虽然很多时候我们难以辨别,是因为技术迭代时代下的知识焦虑带来了这个领域的爆发式增长,还是因为这些层出不穷的知识付费产品加剧了人们的恐慌,进而渴望通过包括这些产品在内的各种渠道来以更低的时间成本来习得新知识。

财经作家吴晓波于2021年年底发布的《2021新中产白皮书》显示,在接受问卷调查的11万新中产阶级(指接受过高等教育,在一线、新一线及二线城市从事专业或管理性工作,年收入在10-50万之间的群体)中,有52.2%的人在2016年至2021年间显著地增加了学习提升类的支出,大大超过了增加旅行、健身、服饰和娱乐等领域支出的人数。

印象笔记于同年发布的一份知识工作者报告发现,73.4%的受访者正在或曾经进行过自我提升,其中参加过线上活动的占61.6%;在学习课程付费方面,受访者的平均花费为516元。报告指出,有自我提升愿望并有具体行动的知识工作者比其他受访者往往可以更快获得升职加薪。

学习英语,毫无疑问也是自我提升的其中一种方式。

努力学英语的人,可能会越来越多

职场人学习英语的热情在中国已经持续了20年,随着顺应人们学习习惯而设计的产品越来越丰富,这个人群还会继续壮大。

上海在线英语学习公司英语流利说的旗舰产品“英语流利说”APP注册用户于今年1月突破7000万,其AI英语老师定制化课程付费用户破百万。据英语流利说创始人、CEO王翌透露,在7000万的注册用户中,1/3为职场白领,80%的付费用户是第一次为英语教学付费。

广阔的市场前景背后是中国人英语水平普遍较低的现实:英语流利说的在线测评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用户的英语水平相当于欧洲共同语言参考标准(CEFR)的A1和A2——欧标将英语学习者的水平分为6个等级,A1、A2是其中最低的等级。

但诸多调研显示,中国人的英语水平在稳步提升。《2021中国大陆地区雅思考生学术表现及英语学习行为白皮书》显示,中国大陆地区雅思考生在2012年至2016年的5年间在各项英语技能上均有小幅提升。根据2021英孚英语熟练度指标(EF EPI)显示,中国的英语熟练度得分为52.45,排名比2016年上升了三个名次,在80个非英语母语的国家/地区中位列第36位,虽然整体仍处于低熟练度水平,但已达到自2011年指标首次发布以来的最高水平。

“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五年中,中国英语熟练度水平的变化受到政治和教育政策的影响。从2013到2014年,高考英语方法改革,英语在高考中的地位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讨论,我们可以看到2014年和2015年的中国英孚英语熟练度分数微微下降。在2016年和2021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金砖国家合作的加深,越来越多国际会议在中国举行,英语熟练度指数整体回升并快速反超,达到7年以来最高值。”英孚教育中国区总经理兼首席代表林欣欣(Melissa Lam)告诉界面新闻。

在全国范围内,上海是英语普及度最高的城市。雅思官方报告指出,上海市雅思考生听说读写能力均居全国之首。英孚调研也发现,上海的英语熟练度指数已经连续第四年排名领先,并呈现稳定的增长。

英国文化教育协会中国考试业务总监Tim Hood认为,这得益于上海从清朝至今悠久的国际贸易历史,诸多外国人来到上海工作生活,无形中带动了英语学习的氛围,而且上海是最早引入英语口语考试的地区之一,在英语教育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林欣欣则分析称,作为一个对外资市场投放力度最大的城市,上海比其他城市接触更多国际经济资源,且正致力于建设“四个中心”、科创中心、全球卓著城市,这推动了上海对英语教育投放更多资金,进一步提高了英语水平。

林欣欣认为,中国人对英语学习重视程度的提高与中国经济日益国际化的大趋势密切相关。2016年,中国继续保持全球货物贸易出口第一大国地位,在全球出口中的份额占13.2%,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推动了国际人才的需求,而英语水平正是国际化中一个不可替代的指标。另外,出入境旅游的快速增长也在提升中国人对外交流的意识——2016年,国内居民出境13513万人次,增长5.7%,与此同时,入境游客达13844万人次,增长3.5%。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超级大国,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所以英语在中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Tim Hood说,“目前中国也在积极地进行英语教育改革,建设国家外语测评体系,其中就包括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制定。”2016年12月,中英两国教育部长签署了《中英教育合作伙伴行动计划》,中国教育部考试中心与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将合作开展英国英语考试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对接研究。雅思和普思继与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实现对接后,成为率先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开展对接研究的国际英语考试。

《2016年雅思影响力调研报告》针对中国、日本、韩国等9个国家的3000多名雅思考生进行调研,发现受访的中国大陆地区雅思考生中,以工作申请和职业发展为目的的雅思考生占到了17%。“许多考生表示雅思为其带来了如增强自信心、为个人简历增色、优化面试技能、升职加薪以及提升日常工作中的英语沟通能力等更多的个人核心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契机。”Tim Hood表示。

英语可能不是必备技能,但是项加分技能

每当有朋友问怎么学好英语时,塔尔盖都会给对方泼一泼冷水:“你为什么要学英语?如果你不能长时间坚持,那么索性一分钟的时间都不要花。”他会这么说,是因为见了太多报名参加英语学习班,但没上几次课就丢到一边,事后提起来充满内疚感的朋友,“在我看来你应该彻底不碰,因为你其实没有那么大的动力去把它学好”。

在他看来,语言学习是个没有捷径可走的漫长过程,但一旦你精通了一门外语,你能收获的东西可能远远不止升职加薪那么简单:“其实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就是学习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而学习一种思维方式很有意义的一点就是这会给你一个全新的看问题的角度,就好像说立体感的产生是由于你两只眼睛看物体是不同的的,才会产生立体感。我们看待一个事情的时候,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在某种意义上也会给你产生立体的感知。这个好处很难量化,但从长远的角度来讲可能反而也是很有益处的一件事情。”

虽然没有像别人那样在朋友圈里打卡,但何戴翰其实已经默默坚持学习英语三四个月了。他遵循了英语专业出身的女朋友的建议,从朗诵《新概念英语》和用百词斩背单词开始,实行各个难点逐一击破的策略。目前,他已经自学到了《新概念三》,背单词的速度也从最初的每天一百五六十个降到了每天七八十个,上下班的通勤时间正好够他背单词。他笑道,等到词汇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可能也会下载个薄荷阅读,自信地在朋友圈里晒学习进度。

何戴翰觉得自己如今对学英语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如果说以前是觉得英语好仅仅只是一种求职优势的话,那么如今他对这件事恢复到了一种更本质的、近乎初心的动机:“你根本想不到什么时候会用英语,无论是跟一个外国人打交道、写邮件、讲话、做翻译,还是你对外国的事情的理解上。现在中国越来越开放,基础教育越来越普及,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最近几年所谓的睁眼看世界突然变成了一个主动的事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事情。可能英语就是一个能够帮你开一扇窗的东西。”

王翌发现,会问自己“AI翻译技术越来越发达,为什么大家还需要学英语”这种问题的人都是60后、70后和80后。对于他们来说,英语是一种谋生工具,如果不学也能谋生那就没有学习的必要,“但90后已经脱离了这种survival mode(生存模式)了,他们想的是我要去学歌剧、学画画,这和谋生哪有什么关系?这是他们enjoy life(享受人生)的方式,获得精神愉悦的方式。现在我们的VIP课程主流付费群是大学生和白领,他们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提高自己。很多人觉得学了以后I feel better(我感觉更好了)”。

在学习英语这件事上,几位接受采访的职场人态度颇为一致——英语可能不是项必备技能,但是项加分技能。按照鲍芳的说法,“我不会英语,我的工作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但是总觉得会有一些遗憾,我可能就不能了解更多有意思的事情了。如果有一个机会来了,我也接不住”。

有意思的是,在被问到还
在朋友圈打卡学英语的职场人插图
有什么想要提升的职场技能时,几乎所有人给出的答案都是“软技能”:跨行业深读思考的能力、表达能力、演讲能力……目前大势的编程,似乎也不及这些往往需要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间提升的、难以被量化的技能重要。

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其实多半不会有很高的价值,塔尔盖总结道。

(应采访对象要求,展芳芳为化名)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