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黄庄疯狂背后的学校和培训机构有什么区别?

  • A+
所属分类:英语口语

不久前,北京朋友圈被《疯狂的黄庄》屏蔽。无独有偶,探月院的坐标也在这部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疯狂海淀黄庄》中。

作为老师,每天上下班,经历那些“疯狂”的时光,是我们反思自己的最好时机。在这条狭窄的路上走来走去,对我来说甚至变成了一个小小的仪式。我总是问自己,我是否真的理解每一个“理性”的成年人在这些“疯狂”中的作用:

海淀图片来自儿童用品《疯狂的黄庄》

作为个人:家长可能会想,为什么孩子到最后都要去培训机构学习,明明孩子在学校学习?老师们可能会想,我到底在教学生什么,如果学生最后都要去培训机构学习呢?

作为一个组织,培训机构甚至开始考虑如何与学校争夺教师,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个人,还有另一个担心。我应该在学校还是培训机构工作?

也许你会问我为什么不在这些“疯狂”中加入孩子的角色,因为如果你问孩子,答案会变得更加“疯狂”。

孩子告诉我,他经历过这样的情况,全班在同一个培训机构同一个老师集体辅导同一个班级,这也意味着对于这个班的孩子来说,学校里有一个物理老师,机构里有另一个物理老师,但是全班换了地方一起上物理课。

我不知道像这样的成年人之间的“默契”是怎么做到的。然而,毕竟是大人让这一切在孩子面前发生的。

海淀黄庄的疯狂之后

我的博士在做“政治制度比较”的研究,我一直在尝试从自己的专业角度重新认识教育。从社会研究的结构功能主义来看,学校和培训机构的核心结构是否可能如此相似,以至于在核心功能上几乎无法区分?最后引出内部客户(即老师)和外部客户(即家长),谁也分不清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区别。

培训机构越来越像强大的课程教研组。在应对措施上,根据学习水平采用分层轮班教学的学校越多,越喜欢培训。

海淀黄庄疯狂背后的学校和培训机构有什么区别?插图

培训机构培训课程。但是,面对培训机构跨时空整合各种资源的整体强大能力,个别学校教研组想要胜出的难度可想而知。

你可能会担心,在培训机构的“公开竞争”下,学校不是一点空间都没有吗?这是学校最糟糕也是最好的时候。我想这正是我们重新认识教育和学校的关键。我也在这里分享我每天上下班路上的想法:

第一,教书是为了不教书。

我们常说“教是为了不教”。所谓终身学习,就是让学生成为自己的学习专家。如果大家都认同这是教育的逻辑,从商业发展模式来看,每个孩子“持续购买课程”的行为都是商业利润的主要来源。

培训机构完全没有必要按照“不教”的目标来设计自己的“教”。如果孩子学会了自学,就不需要人教了,培训机构就没有市场了。

但是,学校绝对没有可能刺激任何孩子“继续购买课程”。再加上资源相对稀缺,尤其是在师生比上,学校与培训机构并不在同一水平。看着培训机构铺天盖地的“一对一”广告,学校只能重新思考自己的对策。相反,更容易思考如何让学生学会自学,认识到“教是为了不教”。

凯蒂马丁的书

我非常喜欢的美国老师凯蒂马丁在她的书《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创新》中提到了一个有趣的观点:

然而,我建议,与其让老师们做所有的工作来计划过于结构化的课程并交付内容,不如我们花更多的时间来理解学习者并帮助他们理解学习目标。事实上,我知道如果我们的学生了解他们与期望的学习目标的关系以及他们如何缩小差距,我们都会过得更好。这就是个性化学习的本质。但是,我建议,与其让老师做所有的工作来规划过于结构化的课程和提供内容,不如花更多的时间来理解学习者,帮助他们理解学习目标。事实上,我知道,如果我们的学生理解他们与期望的学习目标的关系,以及他们如何缩小差距,我们都会过得更好。这就是个性化学习的本质。

很多时候,个性化教育被理解为以衣伸手取食的“贴心”服务,而这恰恰是个性化教育最大的误区。“贴心”服务的背后,是证明老师是好老师还是学生真的在变好?

也就是说,培训机构需要通过孩子学习成绩提高这一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老师很好,服务很周到,从而在自己服务的重要考试结束前,激发“继续购买课程”的行为;然而,学校需要证明的是“孩子真的变好了”。

在教学研究中,我们经常说我们的老师太擅长“教”,而不太注重“学”。我们一直生活在学校是“教”的误区中。

但是,在培训机构的“公开辩论”下,我们终于有机会认识到这个问题,因为我们集体误解了学校。而且,它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学校的系统理论和实践,它正在慢慢出现在我们眼前。

1998年,美国心理学协会在教育研究的基础上,正式确认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心理学原则《How Students Learn : Reforming Schools Through Learner-Centered Education》。直到这个时候,“教是为了不教”才有机会从一门艺术变成一门科学。

第二,跨学科知识

学校的第二个优势来自于我们比较熟悉的场景:每个学校都会有一套完整的学科,但不一定是培训机构。随着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不断协同进化,留给人类智能思考的问题的复杂性不断增加,需要更多跨学科的解决方案,这对超越单一学科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研究院(IFTF)甚至直接将跨学科视为未来劳动力的关键和基本技能,而教育创新前沿研究edutopia则直接将跨学科视为创新和变革学习的策略之一。它是学校跨学科知识学习的重要空间。

下面是一张对我帮助很大的图片。挪威奥斯陆大学教授亚历山大雷夫苏姆詹森纽斯(Alexander Refsum Jensenius)画了一幅关于学科之间关系的示意图:

学科与学科关系示意图

目前,这个图中的名词没有统一准确的翻译方法。为了避免误导,我在教授的博客中只用五种方式来描述它们:

第一:在一个学科工作。

第二:从另一个主体的角度看一个主体。

第三,不同学科的人一起工作,每个人都学习自己的学科知识。

第四,用真实的方法综合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第五,创造超越学科视角的统一知识框架。

这种跨学科实践在世界教育创新过程中不断出现并相互呼应。在美国,这种跨学科的设计体现了PBL(Project-Based Learning)的“项目”,而在芬兰,则体现在更为彻底的基于现象的学习PBL(specifications-Based Learning)现象中。

2049年探月机构助推周的世界

这种跨学科的方法对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探月院成立之初,全体教师打造的长达一个月的《2049》大课题学习项目,是我们对第三种跨学科模式的尝试。全体同学组成不同的小组,从烹饪、娱乐、购物、精力等方面共同思考2049年我们生活方式可能发生的变化。相反,在这个跨学科的场景中,学生可以通过对比更清晰地感受到不同学科的不同价值。

三、跨学科能力

在培训机构的“公开竞争”下,真正熟悉学校运营的人,一定会发现另一条关键线索:学校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是为了培养能力。学校持有的第三个优势直接指向了现在最热门的话题:“能力”。

从国外的21世纪4C到国内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发布的21世纪5C,人们对教育中培养能力或素养的共识越来越清晰。随着目标的共识,如何实现目标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焦点。

或许大家一直在问的一个问题就是:面对各种各样的“C”,市场上显然有那么多成熟的培训课程。学校不能增加独立的新课程模块吗?

其实这里的原因与能力或素养的本质有关,因为我们在强调能力和素养的时候,只是希望学生能够拥有“无论外部社会环境如何变化,都可以称为适应变化的最基本的身心资源”。它应该既稳定又可运输。即使我们有一门单独的合作能力课程,它的评估也不仅仅是在这门课程中稳步发生,而是与更多需要转移和应用合作能力的场景相关。

学校采用更多的设计,共同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能力培养,是绝对可能和必要的。比如在探月中,因为每个学科的教师数量太少,只能进行跨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慢慢感受到跨学科能力是如何实现的。

在我们日常教学中使用的表型评估中,教师完全分担能力的学习任务,如与苏格拉底圈一起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咨询协议一起培养沟通能力。这不是某门课程专属的学习任务,而是所有课程共享的学习任务,为学生逐渐实现能力迁移创造了机会。

让我越来越信服的是,探月学习模块是一个与培训机构完全不同的教学核心结构。与培训机构相比,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可能就在这里,因为只要是跨学科,必然会指向共同能力或素养的话题,这才是真正学校教育的最佳时机。

4.我们真的能重新定义学校吗?

我一直很喜欢在美国探索月球和参观霍肯高中的照片中的句子。

这所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发展个性。」

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品格。

七月参观美国霍肯高中

正是因为有了与学校“争教”的培训机构,学校也才有了真正把“以德育人”的“教育”作为“检验一切学校工作的根本标准”的可行性。

在美国,无论是称为品格教育、道德教育还是价值教育,非认知因素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国内,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号文件中,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最让我产生共鸣的内容是:“在充分发挥各学科独特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间的综合教育功能,开展跨学科的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因为这个视角,我对自己的经历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在上海中学当团委书记的时候,负责整理资优学生德育课程体系的资料。这个从1998年开始建立的德育课程体系,让我第一次体验到如何做真正的职业学校德育。它通过学科外的课程,系统地回应了“私德”与“公德”均衡发展的目标。这与探月院能力模型中的内省和人际目标完全一致。我们现有的教育在这些方面做了很多沉淀,是我们学校回归教育本质的重要经验。

合作学校跨学科项目海报

在公益假期期间,我们也将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和跨学科的理念带到了我们的合作学校。每次在微信群里看到本县中学《成长的烦恼》跨学科项目的进展,我们都会被老师和同学们的满满干劲所惊艳。我认为,如果不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就不可能有“成长的烦恼”这样的话题。如果不是跨学科,就不会有中英阅读、心理学知识、戏剧表演这样复杂的结合。

虽然这种项目学习对所有老师都没有经济回报,增加了很多工作负担,但是老师们都很投入,老师们的配合和学生的成长都被认真记录在微信群里。真正的学校到底是什么?我们都试图用自己在中国不同地区的行动给出答案。

动词(verb的缩写)写在最后。

明天上班后,我会像往常一样继续思考“疯狂海淀黄庄”在那条窄路上留下的问题。

也许正如《如何学习》的作者本尼迪克特凯里所说:

想象一下:学校昨天刚诞生,还有教室、作业、习题、统考等。都是新事物,只持续了一两千年。

然而,人类已经存在了至少一百万年。在这个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我们以各种方式研究世界,但这些方式与这些刚刚出现的新事物并不匹配。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仍然是野蛮人:我们需要适应现代生活,我们还没有真正适应。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不仅在定义自己,还在与周围的组织互动,相互定义。

没有培训机构,我们可能很难理解什么是教学中的“学”,什么是教育中的“教”。我们都在不断的相互碰撞中进化。海淀黄庄的疯狂之后,我们有机会更清楚地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学校,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