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N年前的三月,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还在读大学四年级的我收到了英国牛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从那一刻起,我大学前三年的努力得到了回馈,每年的三月份对我而言也变得值得纪念。
对很多人来说,牛津大学是神秘而遥远的。我怀着敬慕的心情,一人漂洋过海,到达牛津大学的时候已经过了午夜。我去找porter(守门人)拿宿舍钥匙,结果那位白发苍苍的英国老大爷说我的住宿合同还没弄好。在我百般装可怜的情况下他还是给了我宿舍钥匙,防止我露宿街头。英国人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刻板。
我在牛津读书的时候,遇到的第一个难关是来自教授们的各种英文口音。牛津的统计系虽然小,但教授们来自世界各地,包括英国、德国、意大利、南非、法国等等。我们在国内大量接触的实际是美式英文,而英式英文和美式英文的发音本身就有很大区别,所以刚到牛津的时候,我听牛津英文感觉很别扭。后来遇到一个来自苏格兰的教授,我才知道牛津英文是多么悦耳。苏格兰口音非常难懂,它有独到的发音特点,最最容易辨认的应当是字母r的发音了。首先[r]这个音发出来是[l]。代表句:I’m very sorry…说起来那个音不是单纯的[l],而是一种卷舌音,但是这种卷舌音又和美音不同,总之是一种很抽象的感觉。我们系主任是英国人,讲课的特点是语速轻快,越是重要的内容讲的越轻越快,我们一走神就跟不上后面的内容。每个教授都各具特色,所以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只能拿录音笔把教授们讲课的内容录音下来,回家后反复听,反复研究。大概三个多月之后才能逐渐摆脱录音设备。我建议那些打算出国读书的同学们在出国前最好多多适应不同的英文口音,可以看看美剧《生活大爆炸》,感受一下印度英文的口音,看看英剧《神探夏洛克》,感受一下神一般的语速。
牛津大学的上课模式和国内大学的差别很大,是导师制。每个学生会被分配两个tutor(导师):其中一个tutor负责学生的生活问题,是生活导师;另外一个tutor负责学生的学术问题,是学术导师。每周学术导师都会安排具体的时间组织几个学生一起讨论学术问题。刚开始我没有办法很好的融入这些学术讨论。第一个原因是我本科不是学数学的,数学基础没有办法和数学专业的同学比。第二个原因是,我和很多中国学生一样,倾向于默默的听课,不擅长表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课后主动请数学专业的同学给我补课,毕竟同班同学里牛人很多。我逼自己走出自己的comfort zone(舒适圈),尽量创造和英语是母语的同学沟通交流的机会。为此我邀请了全班同学参加potluck party(每人自带一道菜的聚餐)。当我真心主动和native speaker交流的时候,发现他们对我是善意的,是好奇的,他们是愿意交流的。
人们说牛津的魅力在于它的空气里充满了智慧的气息。作为英语世界里最古老的大学,牛津培养出了太多名人。能够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我感到很幸运。但是牛津的功课压力确实很大,周围的学霸太多。我清晰的记得我们有一个星期的作业是要分析三个大的数据库,每个数据库都是上万条数据,并写出相应的三份分析报告。这个作业的分数最终会影响毕业。那个星期简直过的天昏地暗,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不过同学里有两个人是相对轻松自在的,一个是来自MIT本科学数学的女生,这个女生的英文名字叫Theta(θ),估计命中注定就是要学数学的。她说自己来牛津读硕士就是为了休假,毕业后要回到MIT继续读PhD;另外一个是我们班的“学神”——一个印度裔的英国男生,不仅聪明而且勤奋,每天霸占图书馆到凌晨两三点。在“内忧外患”之下,终于,我神经衰弱了,没有办法很好地入睡。于是我向GP(General Practitioner:社区医生)求助,让她给我开安眠药,结果被GP拒绝了。英国的医生是绝对不会轻易给病人开药的。她建议我去跑步,我跑了一个星期,结果没有任何好转。第二个星期她居然建议我去练习太极拳。当然这些方法都没有缓解我的症状。这样的状态我整整持续了一个学期,GP却说这在牛津大学属于正常情况。现在回想起来牛津真是个磨练心智的好地方!
经过一年多的付出,努力和汗水,我终于拿到了牛津大学应用统计学专业的硕士学位。毕业典礼上,校长用拉丁文宣布我们获得学位那一刻,我们就一生被打上了“牛津制造”的标签。
后记:从牛津大学毕业回国后,阴差阳错,我进入了互联网教育行业,目前供职于阿卡索青少年英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热爱我现在的工作,并相信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作者简介:
Camille Dou 窦楚楚
vipJr青少儿英语应试讲师
牛津大学统计学硕士
英语阅读培训名师
10年一线教学经验
数以百计的高分学员